.jpg?w=1)
燃亮
細節
趙春翔
燃亮
水墨 壓克力 紙本
1984年作;1989年補筆
簽名:春翔 Chao
展覽
1993年6月「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2001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趙春翔逝世十週年特展」
世貿二館台北 台北 台灣
2004年3月「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出版
1992年《趙春翔》藝倡畫廊 香港 中國 (圖版,第60圖,第123頁)
1993年《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封面)
2004年《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趙春翔》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圖版,第6-6圖,第173頁)
趙春翔的藝術傳承廣泛,又兼取中西不同派別之長,融會成獨特的風格和藝術語言。趙氏年輕時入讀當時以「調合中西」為宗旨的國立杭州
藝專。國立杭州藝專的創辦人林風眠曾留學法國,回國後以國立杭州藝專為基地,有系統地革新中國水墨藝術,當時邀請潘天壽為國畫主
任,實行中西畫合系,以培育新一代的中國藝術家,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趙春翔的藝術,既師承於林風眠,也受教於潘天壽,奠定了
他藝術創作中西兼融的特色。
創作於1984年的《燃亮》(Lot 1114)以中國古代繪畫「四君子」之一「竹」為母題,從技法、媒材、構圖都顯出趙春翔對融合中西的回應。
趙氏以水墨為主導,先以纖細的水墨線條描繪竹葉,再以揮灑狂放、勁道十足的筆法,構成前景。前後景細、狂的筆法;淡、濃的墨色,形
成強烈對比。至於畫作表面的壓克力潑彩是趙春翔研究中、西媒材所得的重要成果。傳統水墨由於流動性強而不穩定,相比厚重的油彩,水
墨質感較弱,林風眠為了克服中國繪畫材料的局限,加強景物的質感,刻意把水墨與顏料混色,甚至混合質感較重的廣告顏料,以「墨疊
色、色疊墨」的技巧著色,創作重彩作品。 趙春翔選擇了壓克力,一方面加強作品的質感,另一方面釋放色彩的表現力。西方媒材如油彩、
水彩、壓克力等均色彩豐富,可是趙春翔偏偏選擇壓克力,就是因為它可以和水混在一起,像中國墨一樣,而且色彩鮮艷。趙氏掌握壓克力
的特性,以仿如潑墨技巧,又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自動滴彩方法,在水墨竹林上潑上鮮明色彩,創造出矛盾、刺激的畫面。在高濃度
的色彩烘托下,更襯出墨韻的微妙變化。
畫作右方的菱形也延續了林風眠對西方立體主義的研究。林風眠表示:「立體主義繪畫美術基礎是幾何造型」。從林氏的靜物作品可見他如
何從實體中加以概括,尋找幾何形體,如圓形、三角形,以表現藝術構成的幾何秩序。《燃亮》中的菱形彷彿是竹葉經過簡化、概括而得的
形狀,這些粉藍色菱形彷彿成了象徵竹葉,同時具有時代性的符號,與畫作背景中水墨勾勒的竹葉成了傳統和現代的對話。
趙春翔
燃亮
水墨 壓克力 紙本
1984年作;1989年補筆
簽名:春翔 Chao
展覽
1993年6月「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2001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趙春翔逝世十週年特展」
世貿二館台北 台北 台灣
2004年3月「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出版
1992年《趙春翔》藝倡畫廊 香港 中國 (圖版,第60圖,第123頁)
1993年《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封面)
2004年《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趙春翔》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圖版,第6-6圖,第173頁)
燃亮
水墨 壓克力 紙本
1984年作;1989年補筆
簽名:春翔 Chao
展覽
1993年6月「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2001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趙春翔逝世十週年特展」
世貿二館台北 台北 台灣
2004年3月「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出版
1992年《趙春翔》藝倡畫廊 香港 中國 (圖版,第60圖,第123頁)
1993年《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封面)
2004年《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趙春翔》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圖版,第6-6圖,第173頁)
趙春翔的藝術傳承廣泛,又兼取中西不同派別之長,融會成獨特的風格和藝術語言。趙氏年輕時入讀當時以「調合中西」為宗旨的國立杭州
藝專。國立杭州藝專的創辦人林風眠曾留學法國,回國後以國立杭州藝專為基地,有系統地革新中國水墨藝術,當時邀請潘天壽為國畫主
任,實行中西畫合系,以培育新一代的中國藝術家,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趙春翔的藝術,既師承於林風眠,也受教於潘天壽,奠定了
他藝術創作中西兼融的特色。
創作於1984年的《燃亮》(Lot 1114)以中國古代繪畫「四君子」之一「竹」為母題,從技法、媒材、構圖都顯出趙春翔對融合中西的回應。
趙氏以水墨為主導,先以纖細的水墨線條描繪竹葉,再以揮灑狂放、勁道十足的筆法,構成前景。前後景細、狂的筆法;淡、濃的墨色,形
成強烈對比。至於畫作表面的壓克力潑彩是趙春翔研究中、西媒材所得的重要成果。傳統水墨由於流動性強而不穩定,相比厚重的油彩,水
墨質感較弱,林風眠為了克服中國繪畫材料的局限,加強景物的質感,刻意把水墨與顏料混色,甚至混合質感較重的廣告顏料,以「墨疊
色、色疊墨」的技巧著色,創作重彩作品。 趙春翔選擇了壓克力,一方面加強作品的質感,另一方面釋放色彩的表現力。西方媒材如油彩、
水彩、壓克力等均色彩豐富,可是趙春翔偏偏選擇壓克力,就是因為它可以和水混在一起,像中國墨一樣,而且色彩鮮艷。趙氏掌握壓克力
的特性,以仿如潑墨技巧,又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自動滴彩方法,在水墨竹林上潑上鮮明色彩,創造出矛盾、刺激的畫面。在高濃度
的色彩烘托下,更襯出墨韻的微妙變化。
畫作右方的菱形也延續了林風眠對西方立體主義的研究。林風眠表示:「立體主義繪畫美術基礎是幾何造型」。從林氏的靜物作品可見他如
何從實體中加以概括,尋找幾何形體,如圓形、三角形,以表現藝術構成的幾何秩序。《燃亮》中的菱形彷彿是竹葉經過簡化、概括而得的
形狀,這些粉藍色菱形彷彿成了象徵竹葉,同時具有時代性的符號,與畫作背景中水墨勾勒的竹葉成了傳統和現代的對話。
趙春翔
燃亮
水墨 壓克力 紙本
1984年作;1989年補筆
簽名:春翔 Chao
展覽
1993年6月「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2001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趙春翔逝世十週年特展」
世貿二館台北 台北 台灣
2004年3月「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出版
1992年《趙春翔》藝倡畫廊 香港 中國 (圖版,第60圖,第123頁)
1993年《趙春翔個展》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封面)
2004年《生命之光 — 永恆的追尋者趙春翔》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圖版,第6-6圖,第173頁)
出版
Alisan Fine Arts Ltd., Chao Chung-Hsiang (Zhao Chunxiang), Hong Kong, China, 1992 (illustrated, plate 60, p. 123).
Eslite Gallery, Chao Chung-Hsiang Solo Exhibition, Taipei, Taiwan, 1993 (illustrated, cover).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Chao Chung-Hsiang: An Eternal Searcher, Taipei, Taiwan (illustrated, plate 6-6, p. 173).
Eslite Gallery, Chao Chung-Hsiang Solo Exhibition, Taipei, Taiwan, 1993 (illustrated, cover).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Chao Chung-Hsiang: An Eternal Searcher, Taipei, Taiwan (illustrated, plate 6-6, p. 173).
展覽
Taipei, Taiwan, Eslite Gallery, Chao Chung-Hsiang Solo Exhibition, June 1993.
Taipei, Taiwan, Taipei Show Hall 2, Art Taipei 2001 - Chao Chung-Hsiang Memorial Exhibition: On the 10th Year of His Decease, 2001.
Taipei, Taiwan,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Chao Chung-Hsiang: An Eternal Searcher, March 2004.
Taipei, Taiwan, Taipei Show Hall 2, Art Taipei 2001 - Chao Chung-Hsiang Memorial Exhibition: On the 10th Year of His Decease, 2001.
Taipei, Taiwan,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Chao Chung-Hsiang: An Eternal Searcher, March 2004.
榮譽呈獻
Felix Y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