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 MING
朱銘

太極 — 單鞭下勢

細節
朱銘
太極 — 單鞭下勢
石雕 雕塑
版數:9/10
1997年作
簽名:朱銘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朱銘的作品深受其個人背景影響,以三度空間的美學反映出他的思維
以及傳統的藝術型態。他生長於台灣的鄉村,後來在寺廟修習多年。
朱銘早期的創作生涯以宗教藝術為主要素材,雕工細膩、一絲不苟;
1970年代以後開始學習太極,雕刻創作風格丕變,強調主體的靈性
以及動感,與太極的精神相呼應。
1976年,朱銘首次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當時「太極系
列」名為「功夫」系列,馬上獲得藝評家及收藏家廣泛的好評。太極
系列中的人物肢體活靈活現,造型亦呈現早期「鄉土系列」的細膩巧
妙。這次拍賣中的兩個作品《太極-轉身蹬腳》(Lot 1122)以及
《太極-單鞭》 (Lot 1103)都是以原木為素材,天然的紋理、質地、
枝節、刻痕,更能展現變幻無常的動態能量,同時呼應大自然環境。
朱銘自己曾說:「從最粗淺的層次來說,太極拳模仿三個大自然的要
素,動物、植物,與自然現象。這些自然要素從未改變,他們存在於
單純的自然環境中,不人工、不虛偽、不造作。不過人卻和自然越來
越疏離,甚至可以說是自然界裡唯一不自然的生物。我們透過太極模
仿自然,可以重新追溯自己的根源,體驗人類在大自然中應有的姿
態。」修行者透過太極和大自然連結,彷彿自己就是一尊有待琢磨的
雕像,這樣的原理正好呈現在作品的意象中,動靜交錯,虛實相應。
朱銘使用自然的木材體現太極的精髓,展現出回歸自然的渴望,以及
看似微弱的強大能量。
《太極》系列的創作歷時長久,與後來的《人間》系列時間部分重
疊,材質包括木頭、青銅和石頭。《太極-單鞭下勢》(Lot 1121)就
是罕見的石雕作品,它貌似銅雕卻未經鑄造,如木雕一般,刀刀刻鑿
而成;雖然並非木雕,卻保存了粗糙的質感,蘊含他精雕細琢的苦工
匠心,把石頭的原始自然發揮到極致。這樣的特質也可以在《太極-
對打》(Lot 1123 及 1102)和《太極系列》(1213)中略窺一二,而我
們不再是對打的參與者,而是旁觀者。作品散發著細膩的律動感,一
推一拉、一攻一守,互依互存,相互映照。

《觀音》(Lot 1190)以及《鍾馗》(Lot 1189) 分別創作於1978和
1988年,朱銘用傳統宗教藝術表現出個人的修行,從中可以看出早
期鄉土系列的影子,以及藝術家風格轉變的過程。《觀音》雖然是堅
硬的銅雕,但是臉部表情細膩,長袍隨風飄逸;藝術家千雕萬鑿之
下,塑造出柔軟輕盈的氛圍,一股清雅從衣袖綿延到指尖。1980年
代的《鍾馗》擺脫細緻考究的刀工,用青銅展現純樸的雕塑手法,從
中也可以看出太極的節奏和動能。朱銘簡化了形象的細節,以大刀闊
斧的刀法,捨棄了傳統雕刻所重視的細節,創作更為靈動、自由,
也更傳神的傳達出情感。80年代後期,朱銘開始大力推動「人間系
列」的創作,這個新發展大多與敘述性轉向相連。《人間系列-母與
子》(Lot 1191)是朱銘對紅塵俗世別有慧心的透觀,作品中的母親穿
著民間傳統服裝,背後背著孩子。朱銘的「太極」系列形態宏偉,舉
手投足充滿氣勢,反之,「人間」雕像則個別富於神態、展現出獨特
的溫柔兩個截然不同的系列充分表現朱銘驚人的創作力。
晚期的作品包括了1990年代和2000年的《太極-太極拱門》(Lot
1124)、《太極-如封似閉前動》(Lot 1188)、和《太極系列》(Lot
1125)。朱銘用更抽象的觀點呈現不同的人物,完美刻劃出肢體造型
的整體意象;這個時期的朱銘追求意識流的完整呈現,刀法樸拙不加
修飾,不刻意處理塊面之間的紋理,反而更突顯出磅礡的熱情與氣
勢。
來源
Private Collection, Asia

更多來自 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