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清乾隆青花釉裏紅「三多」紋梅瓶
蘇玫瑰 — 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
此梅瓶造型典雅端麗,線條雄渾流暢,青花釉裏紅紋飾繪工精湛,是難能可貴的珍品。燒製含銅元素的釉下紅彩,難度極高,必須嚴格控制才能成功。此梅瓶釉下紅彩色澤深邃瑰麗,窰工居功至偉。十八世紀,清廷明顯對宋明兩代的瓷器特別鍾情,御廠遂費盡心思仿製宋明風格的瓷器。此梅瓶的紋飾主題和疏朗佈局,基本以十五世紀初的梅瓶為藍本,疏朗的佈局不但加強了每組圖案的獨立性,還突顯潔白的胎色和清澈的釉面。伊朗阿德比爾神殿藏所藏青花器中,有一件十五世紀初梅瓶,瓶身飾兩列疏朗的折枝瑞果紋(J.A. Pope,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2nd Edition, London, 1981, pl. 51, no. 29.413)。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兩件類似的永樂梅瓶,兩列折枝瑞果上下錯落排列(《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全集34.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30-31,圖20-30)(圖一)。
這類十五世紀初的梅瓶,瓶身的折枝花果圖案高度寫實。永樂朝的精美瓷器,不論是盌盤或瓶罐類,常以折枝花果為紋飾主題。當時御製瓷器上所繪的折枝紋樣,特色是折枝處描繪寫實,彷彿真的從樹枝上摘下來似的。這種寫實的紋飾風格,在十五世紀初的青花器屬首見。翔實的繪圖風格和花果並蒂圖案的流行,以及偶爾植物根部的細膩描寫,大概是受當時的草藥書籍如《本草綱目》等的木板刻印插圖所影響。這次拍賣的清十八世紀梅瓶,雖然折枝花果紋的下端被靈芝遮蓋著,其他部位的形態和質感,以及果實的配置,仍然細膩翔實。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梅瓶,其造型、大小、紋樣與本拍品完全相同,只是並非青花釉裏紅,而全是青花(《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全集36•青花釉裏紅(下)》,頁131,圖117)。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賣的舒思深藏品中,有一件相似的青花梅瓶(拍品2970號)。北京故宮另有一件乾隆梅瓶,紋飾與本拍品很相近,但目錄中說是青花胭脂彩(《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全集36.青花釉裏紅(下)》,頁253,圖231)(圖二)。然而,可能其胭脂彩是描繪於釉裏紅紋飾之上,因為乾隆朝偶爾有此造法。1998年11月,香港蘇富比拍賣出一件乾隆青花釉裏紅梅瓶,瓶身紋樣佈局較密集,兩列折枝瑞果的下端都沒有靈芝紋。汪慶正的《青花釉裏紅》(上海,1987年,圖177)收錄了一件雍正「三多」紋青花釉裏紅梅瓶,瓶身的折枝瑞果紋只有一列,折枝下端的靈芝紋以青花描繪,跟這次拍賣的乾隆梅瓶以釉裏紅描繪靈芝有所不同,乾隆梅瓶上的柿子則換成荔枝。2001年11月13日,倫敦佳士得拍賣出一件相近的雍正青花釉裏紅梅瓶,繪有桃子、石榴和荔枝紋(拍品142號)。
此拍品的主題紋樣稱為「三多」,其中桃子寓意多壽,石榴寓意多子多孫,柿子則寓意多財多金。上列的折枝花和下列的折枝瑞果,折枝處均以靈芝遮蓋,增添多壽的吉祥寓意。「三多」瑞果是十八世紀非常流行的裝飾圖案,見於各種裝飾風格的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寶石藍地金彩琺瑯燈籠尊,方形開光飾「三多」紋(《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全集39.琺瑯彩•粉彩》香港,1999年,頁151,圖 133)。故宮還有一件雍正青花釉裏紅「三多」瓶,每株花果折枝處同樣以靈芝遮蓋(《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全集36.青花釉裏紅(下)》,頁218,圖199)。這次拍賣的乾隆青花釉裏紅梅瓶不但精美,而且極為珍罕,相信是清朝貝子溥倫(1874-1926)(圖三)於日本明治四十年(1907)12月10日贈予日本人之物。溥倫是道光帝長子弈緯之嗣孫,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經歷巨變時的重要政治人物。慈禧太后去世後,慶親王成立內閣,成員以皇族為主,其中貝子溥倫出任農工商大臣。1912年3月,溥倫代表清室出席袁世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典禮。1913年10月11日,袁世凱就職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典禮上溥倫宣讀清室頌詞。溥倫曾受命率領擬定憲法大綱,呈交議院審查商議,但後來草擬憲法任務交回議院負責。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 Samuel Reinsch)1911年的著述對溥倫相當欽佩,認為溥倫與議院交手過程中,「不但表現聰敏,還顯露其性格高尚獨特之處。雖然這位貝子的政治家風範沒有為他賺得什麼實質好處,但其司法情操肯定為他在國內外贏得廣泛好評。」(P. Samuel Reinsch,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urrents in the Far East, Boston & New York, 1911, p. 253)。溥倫還是中國首位廣泛出訪遠洋的皇家成員,他於1904年率領帝國代表團出席美國聖路易斯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會場中展出的中國園林亭台,是仔細仿照其位於北京的倫貝子府的所建造。每次到外國訪遊,他都興趣盎然。駐上海美國公使John Goodnow於1904年9月7日寫給印度安納波利斯參議員A.J. Beveridge的函件,提到溥倫訪問美國時,看到美國教育一視同仁,男女孩接受教育機會均等,令他印象彌深。
由於溥倫到處出訪,有機會接觸到各國的外交人員和高官,本拍品很可能是他贈予某外國政要的禮物。1980年代,日本有三份刊物載錄了這件乾隆青花釉裏紅梅瓶(見附錄之文獻資料)。其中1982年發表的照片,旁邊有一造型相近但紋飾全以青花描繪的梅瓶。這兩件梅瓶於1989年又再同時於日本發表,還加上與該青花梅瓶配對的另一梅瓶。這對青花梅瓶也是這次拍賣的珍品之一(拍品2942號),此三件梅瓶均源自同一藏家。無論是青花抑或青花釉裏紅,這些梅瓶都極為精美,這件乾隆青花釉裏紅梅瓶的燒工和繪工尤其出類拔萃,更加珍罕。
溥倫(1874-1926年),愛新覺羅氏,滿洲鑲紅旗,道光帝嗣曾孫,隱志郡王
奕緯之孫,郡王銜多羅恭勤貝勒載治第四子。滿清宗室,襲封「貝子」爵位,時稱「倫貝子」。溥倫的祖上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曾與皇位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