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李石樵將近七十年的藝術生涯先後歷經寫實主義、立體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風格演變,在1970年代後,經過抽象藝術的洗禮重回寫實,創作於1989年的《玫瑰花》(Lot 1128) 雖以具象風格呈現靜物主題,卻不再是以往較為嚴謹拘束的造型輪廓,薄塗的油彩為晚期作品的特色,未經打底的畫布紋理清晰可見,乾擦薄塗的筆觸顯示出藝術家晚年作畫時的輕鬆自得。
李石樵曾說:「我畫的玫瑰花都是自己種的,畫起來感覺特別不一樣」,玫瑰花作為他最喜愛的主題之一,一直以來都是靜物題材的典型代表。《玫瑰花》以穩定均衡的構圖為基礎,畫面緊密的結構來自於藝術家過去紮實的學院訓練,但隨著他對於抽象形式的深入研究,現實世界的模仿與再現不再是具象創作的唯一重心,桌上散落水果的正圓形、杯子的圓柱形與花瓶的圓錐體呈現出李石樵對於造型的歸納與整理,另一方面,花瓶、桌布、杯子與背景壁紙的花紋則顯示圖案化的傾向,玫瑰花與瓶身花紋、柳橙與桌布、壁紙紋樣形成了粉紅色與橘黃色的前後穿插,不僅賦予觀眾視覺上強烈的感染力,更創造了不同層次的相互呼應。經過李石樵的主觀整理,重新排列聚合形式元素後,《玫瑰花》在創作本質上已脫離了靜物寫生,畫面雖是三度空間的呈現,卻可視為藝術家對於平面的組構,他以疏密之間的布局關係強化了結構,桌上回歸單純幾何形體的物件透露他對於物象內在的探討,花紋與圖案的描寫已成為各自獨立的線條與造型組合,每個紋樣的局部細節都是點、線、面的構成,可拆解為李石樵對於不同平面的思考,畫面中種種的形式元素因而環環相扣,體現出藝術家多年來在色彩和造型上的探索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