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自畫像是現代藝術當中最富有挑戰性、最重要的繪畫類別之一。阿凡迪據知為20世紀亞洲美術界最多產的自畫像畫家之一,其描繪自身的肖像畫不僅在他生前廣獲好評,到他逝世後亦仍受到藝評家與收藏家的肯定。
古往今來的藝術家有時會借助自畫像尋求突破與內省,試圖在自我表現和市場需求的驅動因素中間有所調和。縱觀西方現代藝術,人們只要論及出於這種嘗試所繪數量最多而又意義最重大的作品,經常都會列出文森特.梵高完成於1886至1889年間的超過30幅自畫像。阿凡迪的自畫像跟梵高的這一批一樣,都有上述的用意。然而,阿凡迪與梵高之間實有一大不同點 — 用心於自畫像這種繪畫形式,於前者是一輩子的事,始終不斷地貫穿了他的整個繪畫生涯。在阿凡迪看來,年齡和形似程度都無關宏旨,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個性、自信與熱情要獲得實在的表現,透過自畫像為觀畫者所看見。
本幅《自畫像》(Lot 1130) 顯示阿凡迪51歲的模樣。畫中人額頭高聳,頭髮處於慣常的凌亂狀態,髭髯飄飄之狀甚為鮮明。此畫畫面大抵止於肩膀,胸部上方畧有所及,讓我們看到了阿凡迪愛與紗籠搭配的、樸素的白色T恤。阿凡迪作為一個人、一個畫家,對藝術的品味與喜好是隨著時間變化的,而他在這裏是以種種瞭然於目的方式,著力申明了這些變化背後的自我個性。
收藏本項拍賣品的約瑟鮑金先生是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與法律顧問,曾經擔任印尼蘇卡諾總統的經濟顧問。約瑟.鮑金在五十年代多次遠赴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印尼。他為了幫助這個當時剛建立不久的國家立足於世,曾努力向美國的國會及報界尋求支持。作為一個熱衷藝術的鑒賞家,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結識了阿凡迪,後來漸漸成為收藏其作品最多的單一美國收藏家。
首次與阿凡迪會面給約瑟鮑金留下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以至於這位收藏家回到美國時,曾興奮地向家人宣佈:「我見到了世界的下一個梵高!」 約瑟.鮑金認定阿凡迪具備了獨一無二的才華,是溝通東西方藝術精粹的橋梁。念及梵高的高明在他死後才真正獲得世人的了解與賞識,鮑金認為阿凡迪的作品同樣也只會隨著人亡時遷而得到更好的評價,於是就要求家人承諾將整套收藏完整保存,直到畫家逝世至少十五年後。
香港佳士得曾在2007年就鮑金典藏的阿凡迪畫作進行了里程碑式的拍賣,但本項拍賣品 —《自畫像》當時未列其中。如今,佳士得得以從最享譽盛名的一套阿凡迪畫作典藏請出這幅意義非凡的自畫像,呈獻於今年的香港秋季拍賣會,誠然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