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畫布
1966年作
簽名:無極 ZAO
來源
法國 巴黎 法蘭西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78年《趙無極》尚.雷瑪利著 佛朗索瓦.馬克 文獻研究 Ediciones Polígrafa 巴塞隆納 西班牙 (黑白圖版,第351圖,第292頁) 2010年《過去.現在.未來:新時代20年回顧》新時代畫廊 北京 中國 (圖版,第82-83頁)
展覽
1967年「趙無極個展」法蘭西畫廊 巴黎 法國

拍品專文

《7.11.66》-回環往復的流動山水 趙無極在1966年首度嘗試圓形構圖,就目前所見之文獻資料顯示,藝術家之後未再進行同類型的創作,而圓形作品也僅有四件,《7.11.66》(Lot 2003)即為其中之一。雖然東方與西方在藝術史的發展上都曾出現圓形畫,但不同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描寫宗教性主題的場景,東方的「圓」則不論是團扇山水或園林裡的圓窗,皆象徵了「無限大」與「無窮盡」,圓形沒有起點更無終點,在傳統文化中既是太極的符碼,意涵著宇宙萬物間的運行;也代表對太陽的崇拜,具有自然宇宙的精神能量,「圓」因而代表一個生生不息、自我完足的宇宙真實。 趙無極選擇以圓形作為構圖,暗示了造形概念的創新與變革,圓形既是向各個方向等量擴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實的內涵,內部即呈現了最大程度的容納與擴張。相對於立軸和橫卷因邊長不等,在構圖具有方向性的張力,圓形則將焦點集中於畫面內部,由形式元素的主觀建構產生張力,去除了外在框架的抵消,因而形成其他構圖形式難以企及的優勢。趙無極運用這不具方向性的構圖來承載《7.11.66》多變的形式節奏,達到了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和表現性。畫面幾乎平均劃分為上下兩半,上半以輕柔的粉白色大筆橫刷,下半部的焦赭色在多樣筆觸的交織下,以稀薄的土耳其藍暈染,而產生了暗面反光的效果。此處強烈的色彩並不僅是明暗之間的對比,前景直率的線條與細節更可視為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擦點染,在宛如山嵐煙霧的背景襯托下虛實相映,創造了李白詩中的「地形連海盡,天影落江虛」。此外,《7.11.66》上下兩部分的交界處並非銳利切割,而是以油彩的滴濺流淌形塑模糊地帶,在傾斜的切面相互拉扯下,原本處於平衡的圓形即隨著線條的揮灑與塊面的疊合產生不穩定的動態,引導觀眾順著畫面邊緣形成回環往復的視覺動線,美學家宗白華在《藝境》中說:「中國人於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回歸有限,它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迴旋往復的。」傳統山水畫不受一時一地的客觀場景所限制,而是以散點透視法表現高低起伏的節奏與流動的空間感,《7.11.66》的圓形構圖重現了《易經》中的「無往不復,天地際也」,從內在至外在形式元素的環環相扣,中國傳統美學與空間意識豐富了抽象繪畫的內涵,趙無極1960年代間對於山水本質的探索因而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實現。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