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21.1.85》-以色彩創造新的空間意識
趙無極在1973年時重拾水墨,宣紙的吸水性與水墨的流動性使他的畫風漸漸產生變化,至1980年代,隨著他豐沛的創作能量累積,此時的油畫作品在稀釋油彩的揮灑中,將過去水墨「變化無窮的黑色、白色、還有灰色、成千種不同層次的灰色」轉化為冷暖色系間的調和或衝突,1985年的《21.1.85》(Lot 2004) 不僅在技法上保留抽象表現主義直率的滴流潑灑,同時展現了水墨暈染細膩而豐富的層次,對於形式元素的運用,也從1960年代以「線」為主的建構,逐漸轉為以「面」經營畫面空間,具體地代表了趙無極在藝術概念與形式表現上再次的革新。
《21.1.85》以深紫、粉白與土黃三色大膽地分割畫面,趙無極掌握了油彩介於透明與不透明之間的特殊質地,稀釋後的顏料輕盈流動,在色塊相接與色層的積淀中創造深邃而無限廣闊的距離感。《21.1.85》構圖的改變具體展現了趙無極對於空間的創新概念與變革,畫面中具有深度的色域塊面,既不是對於現實三度空間的模仿,也跳脫了1960年代作品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的再現,藝術家除去平面繪畫中慣性的單點透視或空氣遠近法,隨著觀眾對於形體與距離的不可臆測,就此突破了過去藝術創作舊有的空間意識,而在畫面中塑造出新的空間存在。色彩的擴散與重疊似乎不可捉摸、沒有邊界,如同自大爆炸以來一直不斷膨脹的宇宙,深遂無垠卻又包羅萬象,我們身處其中無法得知外部具體的空間結構,只能由內部探尋宇宙的構造原則。宇宙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愛因斯坦提出了「四維空間」的概念解釋,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度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多了一條時間軸,成為連續的時空整體,《21.1.85》在油彩流淌間隱含的時間性與特殊的空間形式相結合,因此創造了在我們認知與經驗之外的另一種空間,色塊時而涇渭分明、時而相互連接,彼此間似乎互斥卻又共生,不明確的接合關係彷彿隱含宇宙中空間扭曲的可能性,畫布邊緣橘色、藍色與鮮黃的色塊更暗示了正在進行的移動與無限擴張,在《21.1.85》對於形式元素的解放下,空間的重新整合與排序建立了嶄新的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