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沙粒 畫布
約1965年作
簽名:Whanki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e correct dimensions should be: 85 x 60 cm. (33 1/2 x 23 7/8 in.).

拍品專文

金煥基一生旅居各國,足跡遍及日本、法國和美國,作品散發遊子身處異鄉的心境,影響韓國現代藝術史甚鉅。和許多韓國當代藝術家一樣,金煥基起初在日本接觸到西方抽象藝術,並受日本學院派影響,深入探索立體派和野獸派,以鮮豔的色彩和造型實驗創作幾何抽象。雖受日本式的藝術訓練,金煥基試圖在作品中發揚韓國豐富文化精髓與藝術涵養,樹立其創新且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他在創作中融入多樣的韓國元素,作品呈現百濟、朝鮮時期陶瓷器物的鮮明色彩,散發韓國皇室傳統的莊嚴之美。他曾經說:「穹蒼與酒罈,一藍一白,宛如一物。」體認到自然和傳統本為一體的兩面,於是他將青瓷與屏風上所描繪的雲朵和鶴鳥轉以抽象的形態,融入自己的創作中,藉以呈現自然。 1956年,金煥基為深入了解西方藝術而旅居巴黎三年。此時期的創作洋溢著豐富的個人特色,對於祖國傳統的推崇亦日益濃烈。旅居巴黎期間,他以韓國傳統文化、地理風土為創作主題,用簡約的線條和活潑的色調,另類呈現祖國藝術。金煥基接受、擁抱主流文化,同時也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不斷與異國文化交流、互動,締造出轉型後的嶄新風格。豐富的藝術人生中,他不曾間歇地以韓國傳統文化和自然風景表述自己的文化身分。 金煥基與趙無極皆為亞洲現代藝術大師,作品具國家意識,人生經歷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他們的創作都曾受歐洲現代藝術影響,並轉化為強烈的個人風格,抽象中蘊含了祖國的藝術特色。兩位藝術大師素未謀面,但在藝術生涯的演變極為相似;兩人都逐漸減少油彩的使用,轉以潑墨似的淡彩創作,突顯東方傳統,也增添作品中細膩、優雅的氣質。兩人都曾旅居巴黎和紐約,巧妙融合東西方特色,為亞洲現代藝術樹立一股新潮流。兩人的作品保有濃郁的東方概念,打破東西方的語言隔閡與文化鴻溝,展現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金煥基和趙無極的作品同樣富有美感和詩意,強調色彩和構圖的和諧,散發東方水墨畫行雲流水的意境。1963年,金煥基旅居美國,作品風格驟變,減少了以往的東方傳統元素,以大塊的色域進行創作,可見蒙德里安繪畫中幾何圖形和線條的啟發。 《無題》(Lot 2006)創作於金煥基旅居紐約初期(1963-1974)。當時他放棄穩定的韓國教職,離開祖國,從此定居紐約,徹底脫離熟悉的環境,繼續他前衛的實驗性創作。這段期間中,他嘗試了多樣的題材和技巧,例如水粉畫、油彩沙畫、報紙油畫、美術拼貼、紙漿藝術等。 《無題》結合沙畫和油彩創作而成,為金煥基當時實驗性作品集大成的代表作,,運用韓國傳統的「五方色」描繪簡約的圖象。他試圖把希望傳達給為戰後的下一代,作品中央的黃色圓形色塊令觀者聯想到旭日東昇。有人說米羅的畫作乘載了詩歌般的韻律及意境,金煥基作品中鮮活的色彩,也彷彿如音符般跳躍歌唱,與米羅抽象中的視覺律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品中鮮明的色彩和圖案令人嘆為觀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細看後不難發現其中成熟精妙的筆觸,強而有力,真誠不造作,這是他長期追求韓國自然觀的成果。他巧妙地將五方色融入現代畫作中,反映藝術家長久以來堅持傳達韓國美學和哲學傳統的理念,試圖。他純熟有力的筆觸,見證了他一生追求完美、純粹的努力。此件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定位,象徵金煥基藝術風格的轉捩點,此後的作品多以水平線條和圓點構成,漸漸走向純然的抽象。 1960年代末期,金煥基致力把物體的形體解構、簡化,1970年代開始嘗試自創的「點畫法」,乍看與西方的幾何抽象雷同,但幾經久看,觀者會察覺這些圓點和線條,皆幻化為韓國地形中常見的山川、樹木、及小島。金煥基的抽象作品源於自然,目的也在於回歸自然。他曾經為自己的藝術生涯下了這樣的註解:「藝術無關於美學、哲學、文學等理論,它就存在於天空、山川、石頭中。」金煥基以韓國的自然風景作為藝術創作的根基,後來走上了西方的抽象畫,最後又回歸本質,創造出深奧而獨特的韓國現代主義。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