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ZABURO KOJIMA
児島善三郎

藤椅上的裸女

細節
油彩 畫布
1927-1928年作
來源
日本 私人收藏
出版
1993年《誕生100年紀念:児島善三郎展》福岡市立美術館 福岡 日本 (圖版,第62頁;黑白圖版,第228頁)
展覽
Kojima Zenzaburo: Centennial Memorial Exhibition, (traveling exhibition), 14 July-8 August 1993, Fukuoka Art Museum, Fukuoka, Japan/20 August-12 September 1993, Chiba Sogo Department Store, Chiba, Japan 18 September-31 October 1993,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baraki, Ibaraki, Japan/17 November-5 December 1993, Odakyu Museum, Japan 4 January-6 February 1994, Mie Prefecture Art Museum, Mie, Japan.

拍品專文

從亞洲現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來看,日本藝術家児島善三郎,如中國之徐悲鴻、常玉、林風眠;台灣地區的廖繼春、陳澄波及韓國地區的金煥基等,都是先驅代表之一,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以西洋油畫媒材來創作,但力求展現東方的文化觀點和美學精神,探索出一道可行的東西藝術匯合道路,由是奠定了亞洲現代藝術往後的路向,影響至巨。児島氏,1925-1928年旅居法國巴黎,遊覽羅浮宮、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館,也走訪了羅馬和倫敦,受到古希臘羅馬宏偉的大理石雕像影響,創作以寫實風格的為主。1920年代至1930年代前期多以裸女為創作主題,這方面可以《藤椅上的裸女》(Lot 2014)為代表探討;1930年代以後,風景與靜物作品的比重逐漸增加,《菊》(Lot 2015)便是自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據《誕生100年紀念:児島善三郎展》展覽特刊的研究顯示,児島氏的裸女作品十分珍罕,畢生所創作的數量少於三十幅。《藤椅上的裸女》不單珍貴,更呈現藝術家如何把歐洲古典寫實主義、日本傳統繪畫及色彩美感等不同美學體系融合為一,創造嶄新的表現風格,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完美範例。據現有文獻顯示,藝術家以此場景及模特兒畫了幾幅相近的作品,其中一幅作品為福岡縣立美術館所收藏(圖1)。《藤椅上的裸女》,在造型方面,排除了繁瑣的細節描繪,特別表現女子身體之量感,以幾何圖型構成人體,這是藝術家的創作特徵,呈現了児島氏赴歐洲後的風格變化,融入了立體主義的形式。女子臉龐與胸部渾圓,構成了圓型;肢體與鼻樑則像圖柱體和圖錐體,讓人聯想到西方現代主義之父塞尚的立體主體造型原理︰「自然的形象皆可藉圓柱體、球形和圓錐體來表現出來」。可見藝術家對於外在世界已不限於客觀觀察,而是融入主觀的理解與情感,探求事物表面下真正的形式結構,以把握物質構成的基礎規則,表現物象的核心本質。筆觸風格上,児島氏以短實厚重的筆觸來表現裸女的形體及肌膚,表現一種豐腴飽滿的質感。以單一色調的微妙變化來營造其驅體之立體量感及輪廓。裸女正面及手背的肌色較為淺淡,暗示從前景而來的光源,作品因此引入了古典主義的光影效果,表現了強烈的舞台場景感。 作品的構圖豐富而飽滿,裸女置於畫面中心,背靠轉折的牆角,前靠花紋地毯的邊陲,有一點局部取景的方式,彷彿是攝影機截取一個獨特的片段及景觀,也有取源於浮世繪的表現形式,使作品的空間似乎向前、左及右向外延伸,傳達一種午後閒坐,穩定、從容舒坦情緒感受。 作品中的藤椅、地毯、地板紋飾等都以瑰麗豐富的色彩來呈現,色彩明豔鮮明、平面裝飾感強烈,承續自日本浮世繪,有色彩表現主義的特色,代表當時日本西畫界的一種普遍的特色和追求。1930年代前後的日本畫壇,有一批藝術家把日本傳統繪畫樣式,包括琳派畫風、南畫畫風等引入西畫創作。琳派畫風是流行於江戶時代(公元17-19世紀)的繪畫樣式,講求用色之華麗、優雅;南畫畫風則是水墨寫意的一種畫風。児島把這兩種風格帶入了油畫創作,追求色彩表現力、裝飾感、平面性,呈現為他所標榜的「新日本主義」風格。《藤椅上的裸女》是這種藝術主張的具體實踐,主題是較為西方式的裸女題材,表現方式既有西方、也有東方的元素,代表日本現代先驅對東西匯合的一種模式和成就。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