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11TH CENTURY BC
細節
西周初期 青銅父丁寶簋
簋侈口,束頸,圓腹,圈足外撇。口沿外至下腹設對稱獸首耳,下垂珥。頸及足牆環飾目雷紋帶一周,頸前後各飾一浮雕犧首。內底鑄銘文「□□乍(作)父丁寶簋」。
《周禮.地官.舍人》曰:「凡祭祀,共簠簋」。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所知,宴享和祭祀時,簋常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可見簋的使用也依身份高低而定。
此器原為晚清刑部司官榮厚(1874-1940年)之舊藏。後為日本私人收藏。
此器曾著錄於1937年出版羅振玉著《三代吉金文存》;1945年出版王獻唐著《國史金石志稿》;1947年出版梅原末治著《冠斝樓吉金圖》;1983年出版嚴一萍著《金文總集》;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殷周金文集成》。
簋侈口,束頸,圓腹,圈足外撇。口沿外至下腹設對稱獸首耳,下垂珥。頸及足牆環飾目雷紋帶一周,頸前後各飾一浮雕犧首。內底鑄銘文「□□乍(作)父丁寶簋」。
《周禮.地官.舍人》曰:「凡祭祀,共簠簋」。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所知,宴享和祭祀時,簋常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可見簋的使用也依身份高低而定。
此器原為晚清刑部司官榮厚(1874-1940年)之舊藏。後為日本私人收藏。
此器曾著錄於1937年出版羅振玉著《三代吉金文存》;1945年出版王獻唐著《國史金石志稿》;1947年出版梅原末治著《冠斝樓吉金圖》;1983年出版嚴一萍著《金文總集》;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殷周金文集成》。
來源
The collection of Rong Hou (1874-1940)
A Japanese collection, circa 1940s
A Japanese collection, circa 1940s
出版
Luo Zhenyu, Sandai Jijin Wencu, 1937, 6.40.8
Wang Xiantang, Guoshi Jinshi Zhigao, 1945, p. 1538.2
Umehara Sueji, Kankaro kikkinzu, 1947, 1.21
Yan Yiping, Jinwen Zhongji, 1983, 3.2286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Yinzhou Jinwen Jicheng, 1984, 6.03650
Wang Xiantang, Guoshi Jinshi Zhigao, 1945, p. 1538.2
Umehara Sueji, Kankaro kikkinzu, 1947, 1.21
Yan Yiping, Jinwen Zhongji, 1983, 3.2286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Yinzhou Jinwen Jicheng, 1984, 6.03650
榮譽呈獻
Angela Ku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