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讀書是很悶人的,你不能自在的悠遊其間,一定得跟著它,路線已定,且只有一條。畫卻不同,瞬間禁攝眼底,然後可以向左、向右,隨心所欲,可以隨興挑選自己的路線,沒有一定的休止點。
趙無極
1950年代初期,趙無極逐漸簡化可見之物的寫實外觀,所描繪對象的個體性變得模糊,而成為示意性的線條組合。《無題》(Lot 4)作於1951年初,相較於同時期作品常見的暗色主調,輕快的草綠背景流露出質樸而稚拙的東方氣息。趙無極專注於構圖與佈局的延展,以掌握畫面氛圍的統一性。他捨棄單一視點的構圖方法,透過組合式的視野觀察,將形體共置於畫面中,營造開闊且綿延的空間感。線條成為主導畫面的主要語言,結構狀的拓展與蔓延於畫面,形塑了視覺的流動。 在趙無極的作品中,線條本身不具任何意義的指涉,而在於隨興抒發藝術家當下的內在狀態。線條因此而具有抽象的性質,更紀錄了藝術家的動作,使觀者得以依循畫布中已有的途徑,悠然同遊於此一由線條構組而成,涵蓋時間性與動態感的田園風光之中。 對保羅‧克利而言,藝術並非複製人眼所見,而他對形體概念化的表達,實而深受中國藝術在符號使用上的影響。觀看克利的畫作,趙無極找到內心存在已久卻難以辨識的感覺,一種像是回歸內在世界的田園風光隱現其中,感染著迫切追尋繪畫本質的趙無極。西方繪畫開啟了趙無極對和諧與詩性的追求,引領他走上非具象藝術的探索之路,為他的繪畫生涯帶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經由一位熱愛中國藝術的西方畫家,趙無極真正地認識了西方繪畫,更重要的在於,他因而迂迴輾轉的意識到自身根源,而得以在其繪畫生涯中,逐步將中國繪畫傳統融入其抽象繪畫中。在《無題》中,趙無極除去單一形體的個別意涵,以示意性線條作為主要的工具,捨其貌而取其形,不僅使他逐步脫離具象繪畫,更預示了趙無極1950年代中期以象徵符號書寫情感的甲骨文系列繪畫。 《無題》蘊含了藝術家體現宇宙萬物和諧共存的世界觀,形塑了一個超然物外的異想空間,趙無極曾自述50年代初期繪畫:「我畫了很多風景、建築物和大自然,其中有人物,也有動物。他們不是主題,而是宇宙構成的元素,與宇宙是一體的」。「主客兩忘」的境界,或許就是趙無極在這個階段中,將靜物風景以抽象形式表達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