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陳澄波的畫作涵養著東西方繪畫的菁華,同時映現他熱情、耿直並且細膩的個性。寬廣的視野以及敏銳的觀察力使得他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並且深具引領的作用。陳澄波出生於民國前十七年,一生皆奉獻給國家、家鄉、家庭以及最熱愛的美術創作。他早年跟從日本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學習,在台灣習得寫生技巧,後赴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畫,最後在上海匯流他的東西方繪畫技巧。在上海期間,既承繼中國水墨文人畫的風格技法也深受西方繪畫的洗禮。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上海,正逢政局混亂,深受西方現代繪畫理論影響的中國畫家皆匯集於此。陳澄波自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畢業之後,旋即於一九二九年負笈上海教授美術。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二年間陳澄波加入「決瀾社」,與潘玉良、王濟遠等畫家友好,也因為與這些畫家接觸,耳濡目染地受到歐洲巴黎畫派等西方畫風影響。旅居上海對陳澄波日後的繪畫發展影響深遠,他曾明確地表示由八大山人及倪瓚二位中國文人水墨畫家中吸取線條和擦筆的技巧。八大山人與倪瓚為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一脈相承的文人畫家,他們將心靈情境轉化成繪畫語彙表現在畫面中,重視「意境」、鄙棄造型的繪畫效果形成一種不拘格特的特殊筆法。陳澄波因此將其運用於油畫寫生與素描的創作技巧上。在陳澄波此次四件的拍品當中,皆為居於上海時期的作品,可以見到陳澄波以中國山水為背景,加入西方繪畫技巧並力透文人畫意境的油畫創作,也可以見到其於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間吸取文人線條以及擦筆所大量創作的素描作品。
《塔峰下的悠閒》(Lot 150) 創作於一九三三年,為陳澄波離開上海回到台灣前的作品。在陳澄波的大批草稿圖中,見到關於塔峰的多次構圖,足見此作並非偶然創作,而是在多所琢磨下,終至完成的作品。由草稿圖(圖1)的構圖看來,塔峰階段的描繪多所相似,不論是塔峰底下屋舍位置的擺設,或是山腰中所置放的屋舍皆多所雷同。草稿圖左方題有「第五次遊惠山一九三一、八、十三」的字樣。或許可以考究陳澄波這張油畫創作寫生於江蘇無錫的惠山並自行轉折於心中的人文景觀。陳澄波曾經師承石川欽一郎,由石川欽一郎處習得S型動線的構圖,畫中以S型動線引領觀者聚焦於遠處的高塔,蜿蜒的山路小徑以Y字型交會於塔峰,登塔者皆以向上的動勢引領觀者向上注目。而畫中前景的婦女抱著襁褓中的嬰孩則吸引觀者最初的目光。在上海,陳澄波開始與中國繪畫的水墨寫意繪畫技巧接軌,由八大山人以及倪瓚的作品中領悟出以客觀的觀察,描寫主觀的創作。畫面中,陳澄波以疾鋒筆觸描繪枝葉形態,而枝葉向下拂動的狀態彷彿微風飄過,展現前景樹木的搖曳生姿。為了凸顯登山者的動勢,陳澄波以紅色點綴頗具野獸派色彩。在用色上,襁褓中的嬰孩以明度較高的青色與畫中綠色明顯區隔展現畫中畫作主題嬰孩與世隔絕的沉靜悠閒。《塔峰下的悠閒》為陳澄波在上海將東西方繪畫技巧咀嚼吸收內化表現的油畫作品,堪稱為其在上海末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