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從石濤到黃賓虹、李可染,秀美的桂林山水曾給予了無數畫家創作的靈感。這裡的土壤也孕育了凃克的獨特的藝術人生。凃克1916年出生在廣西,受父親的影響,自幼喜歡畫畫。後與吳冠中、趙無極等人共同求學於杭州國立藝專,師從吳大羽先生。凃克的作品在平面性、線條輪廓以及色彩表現上有著高度的自覺意識。相較於其它同時代藝術家的社會主義與現實主義作品,凃克充滿主觀色彩的山水繪畫作品更具超越時空的個人情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凃克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油畫是戰爭時期藝術創作的弱項,凃克的油畫創作是極為珍貴的「解放區」藝術標本。(《凃克畫集》,P4)新中國成立後,凃克在藝術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精力,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如《陳逸飛傳》中寫道:「凃克是我在上海美專時期的恩師。他對上海美術界乃至新中國美術的意義至關重要,是一段歷史的見證」。(節選《凃克畫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凃克與家人遭到了嚴重迫害與隔離。1974年,凃克懷揣著喪妻之痛,在停筆八年後重拾畫筆,用一種樸實、自然的繪畫語言,靜靜地描繪著桂林的青山秀水,抒發著內心對安寧生活的渴望。《桂林》(Lot 191)便是凃克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由於當時藝術創作主要圍繞著「紅、光、亮」的主題展開,而這件作品則暗示了人對「真、善、美」的嚮往。
1985年,鄧小平做出了震驚了世界決定—中國軍隊裁軍100萬,體現中國放棄對抗、實現和平的強烈願望。同年,凃克創作了《右江革命根據地風景之二;及桂林漓江晨霧之三》(Lot 192)。右江革命根據地是鄧小平領導建立的中國西南邊疆最早的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中上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時年69歲高齡的凃克,作為軍旅藝術家回首半個世紀的變革,戰友的流血犧牲,時局的劇烈變動,人民的和平期盼,無不都凝聚在畫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