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根源鄉土、樸質傳情的現代雕刻語彙
朱銘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圍繞鄉村、農家動物以及神像雕刻的《鄉土系列》創作,從生活經驗出發,洋溢著親切謙和的特性,並為台灣現代雕塑開啟了寬廣豐富的視野,一方面開拓他具有個人風格的造型語彙,一方面也延續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抽象運動中的價值。《同心協力》(Lot 201) 創作於1976年,藝術家刻畫了農人與牛在泥濘中奮力前進的情景。牛作為過去農家耕作主要的勞力來源,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極為密切,作品中捕捉到水牛負重拉車的昔日田間景象,深刻反應中國人的刻苦精神及對生命的韌性。在1979年的《牧童與牛》(Lot 202)木雕創作中,朱銘大量保持了木頭本身材質的樸質美感,以呼應水牛與昔日台灣農村生活負重堅忍、憨直良善的氣質。而牧童嬌小的身形,匍匐臥於水牛巨大的身軀之上,更靈巧地為作品注入了一份純真的生氣。到了1997年的《親情》(Lot 339)與《羔羊跪乳》(Lot 335),朱銘更將父母之愛表露無遺,《親情》中人與牛一同帶領孩子,母牛昂頭等待幼子就如同農人對於牛背上稚子的呵護,而《羔羊跪乳》中從母羊臉部線條警覺而慈藹的哺育著跪食的小羊,生動地刻畫母愛的包容,漫溢著親子之間孺慕之情的溫馨,令人為之動容。朱銘1976年創作《林中鹿群》(Lot 200),有著明清竹雕筆筒雅翫的意趣,但在相較於明清竹雕(圖1)的工整精微,一絲不苟,這件木雕作品在明暗錯落的空間安排裡,將群鹿優雅休憩的神態用俐落、迅速的刀工展現,鹿群有動有靜,栩栩如生。朱銘不僅運用了傳統民間寫實細膩的雕鏤技巧,精彩地刻劃萬物與自然間生生不息的互動,並再現蘊藏於大自然令人屏息的美感,將樹林之深遠,山林之恬靜留給人無盡的想像空間在《觀音》(Lot 203)和《媽祖》(Lot 204)兩件銅雕作品中,朱銘以俐落的線條與衣袍的簡化處理呈現,雕塑雖以堅硬的青銅鑄成,但臉部的細膩表情卻體現了觀音與媽祖感化救度眾生的慈悲,並因金屬材質本身沉重的質感,更加強化了塑像莊嚴肅穆的形態。朱銘以自由寫意的刀法,為這些神像注入超凡的力量,並在他們的身形安排上,不失其根源鄉土的氣質,在氣勢恢宏之虞,又顯怡然自得而親民、慈藹。朱銘這一系列以歌頌鄉土人情、民間傳統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數十年來他秉持著「藝術即是修行」的理念,在雕塑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上屢創高峰。我們不僅可在各個雕塑間看到朱銘以現代主義的造型語言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亦可在其中探尋朱銘一貫的創作理念與風格演變。 內容上屢創高峰。我們不僅可在各個雕塑間看到朱銘以現代主義的造型語言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亦可在其中探尋朱銘一貫的創作理念與風格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