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43年,林風眠創立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下稱國立藝專)因戰亂的緣故,遷至重慶盤溪,讓出生於四川省的席德進得以接受純藝術教育。1945年席德進選了林風眠的教室專攻西畫。林老師對後期西方藝術如立體主義、野獸派、抽象藝術的熱愛,啟發了國立藝專的學生在藝術上尋找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埋首在學院及寫實主義的陰影。在國立藝專這個藝術搖籃,席德進接受了長期嚴謹的素描訓練,掌握了光、影、形、線等基本元素。席德進在國立藝專學習時曾說:「練得好,就能像林風眠老師的功力那麼深,要什麼線,什麼形,都能穩拿。」因此,席德進一直追求線條的熟練和造型的精確。《女人像》(Lot 332)以炭筆單一的繪畫工具,通過交錯的線條,陰影,把女人的五官、外形以至神髓活靈活現地表現,充分體現席德進扎實的繪畫功力。 國立藝專提倡的寫生訓練深化了藝術學生與大自然的關係,這種來自個人的體會,促使藝術學生從大自然取得無窮無盡的靈感。風景水彩畫是席德進持續研究的方向。他從水彩、油畫、水墨、素描不同的繪畫工具互相吸收經驗。自60年代末,席氏開始臨寫漢碑帖,建立出粗壯且簡潔有力的線條;自1970年代,席氏不斷嘗試水墨的創新,他通過現代的思維和生活體驗,重新審視風景、花卉這些傳統題材。作於1968年的《河畔村莊》(Lot 253),席德進以修長的立軸拉開近景的小屋和遠景河流的距離,鋪陳無止盡的空間。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硫璃脆。」 —楊絳 (中國著名文學家)
1975年《彩雲易散》(Lot 250)通過水彩暈染的色塊和水彩色線,把線與形的關係呈現。在青花綠色、彩藍色、橘紅色的水彩暈染上,席德進利用同色或是對比色的線條勾勒小船的形,這種用線的技巧在視覺巧妙地把小船拉至水面,產生三維視覺空間。《赭紅古屋》(Lot 251) 以簡潔有力的黑線描寫古老屋舍的建築結構。赭紅色的牆垣對比雞蛋黃色的花圃為原來滄桑的老舍,添上朝氣。《遠景》(Lot 252)不僅把握了景物間清晰的層次關係,半透明的水墨暈染創造出光影變化。精湛水墨技巧表現出東方的情趣和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