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南洋畫派或南洋風格創始於二十世紀中葉的新加坡,被視為是東南亞視覺藝術史的關鍵部分。「南洋」一詞原本形容中國移民移居東南亞後所形成的混合型文化;在藝術方面,「南洋」則代表第一代畫家所開創的各種風格和技巧,這些先驅畫家包括鐘泗賓、陳文希、劉抗、陳宗瑞和張荔英。他們擅長採用中西融合的畫法繪畫本土題材。
1952年,鐘泗賓、劉抗、陳文希和陳宗瑞遠赴印尼峇厘島旅行寫生,這段歷史成為「南洋」風格的重要里程碑。他們以峇厘島生活、當地婦女、甘榜(鄉村)景色和鄉土風光為題材,繪制了許多細節豐富的作品。後來藝術家們也到沙勞越、爪哇等地旅行,寫生作畫。
《仕女》(Lot 3355)體現了鐘泗賓為人物畫注入現代主義格調的精湛功力,並同時反映畫家捕捉風土人情原貌的過人之處。畫家以細膩的筆墨在絹本上描繪兩名在樹下乘涼的鄉村少女。她們身穿圖案絢麗的紗籠裙,坐在編有幾何圖案的席子上。極具本土氣息的手工藝傳統風味反映於草席圖案中,也體現於整體畫面周邊的密集樹葉的畫法上。作品堪稱鐘泗賓以南洋風格進行創作的卓越範例。
《冥想》(Lot 3356) 進一步展現了鐘泗賓在捕捉東南亞恬靜淳樸的鄉土風情方面的深厚功力。此作品是如此優美至極,在鐘泗賓眾多佳作當中堪稱出類拔萃。畫中女子擁有瓜子臉、閃亮的眼睛、長睫毛和雙眼皮,還有特別修長的四肢-那是畫家人物形象描繪上的一大特色。她身上的鮮紅紗籠服與充滿整個畫面的閃爍青銅色形成對比。朦朧的背景中依稀可見農村和佛塔。熱帶梔子花圍繞著女子,也點綴著她的秀髮。鐘泗賓筆下的婦女通常戴著頭巾或土著飾物,而此畫人物頭上插花,顯得格外嫵媚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