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姜吉安
24厘米
水墨 設色 絹本
2008年作
簽名︰JJa
出版
出版 2009年《2009中國工筆畫學術邀請展》江西美術出版社 江西 中國 (圖版,第108頁) 2010年《新工筆文獻叢書》安徽美术出版社 安徽 中國 (圖版,第132頁) 2011年《東方藝術. 圖畫》今日美術館 北京 中國 (圖版,第85頁)
展覽
展覽 2009年《中國工筆畫學術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 中國

拍品專文

相對于關注現實的中國畫藝術家來講,1967年出生于山東煙台的姜吉安更強調「藝術要去改變人的既定感性模式」。他著迷於通過藝術來討論形而上的美學和哲學問題,因此在堅持絹本繪畫的同時,也在不間斷地進行著裝置創作,並希望通過兩者的結合來實現其繪畫語言的演進。 作品《24厘米》(Lot 118),正是姜吉安把繪畫與裝置相融合的代表作品。一把常用作教學用途的直尺被折疊放置在靜物台上,並用類似卡拉瓦喬作品中的戲劇性光影設置讓畫面中心這把「無用」的尺增添了一種荒謬的儀式感。藝術家正是希望用這樣一種不帶聲色的方式去提出「如果標準不再是標準」的問題。帶有刻度的尺子,幾乎從來不會被人懷疑它的準確性和公信力,而它所象徵的「標準」問題卻在中國的現實政治中值得深思。在藝術家本人看來,「工筆畫作為中國人審美意識形態的結構性元素,具有極大的惰性,這實際上是中國人感性模式的一個問題鏈,也是社會的基礎性問題。」由此可見,哪怕是作品中藝術家高難度的傳統渲染技法在某種意義上也成其反省的對象。藝術家對作品的誤導性視覺呈現,以及對觀眾觀看方式的設計,讓這件《24厘米》充滿了現實的玄機。因此在姜吉安的作品中,通過對現象與本質進行視覺和哲學上的追問,傳達出了藝術家對社會現實與政治的隱秘關注,正是其作品中最具價值的核心部分。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