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方力鈞是1990年代初中國前衛藝術浪潮中最早受到國際注目的人物之一,他以反叛的光頭人物造型抒解了中國年輕一輩在環境壓迫下而衍生的無奈情緒,成功總結出一個年代的獨特心理狀態,以個人生活態度回應新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
方力鈞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從兩組巨型版畫《1995.5.1》(Lot 132)及《1996 第十九號》(Lot 133)可見其流暢純熟的刀法,簡單突出的光頭人物造型,加上爽朗有力的留白線條,表現出宏大懾人的氣勢。他把一個完整的畫面分割為數幅獨立的中式掛軸,尋找版畫在表達形式上的新可能性。他在色彩選擇上傾向單純直接,兩組拍品均摒棄鮮艷的色彩,而使用冷灰藍色調的明暗對比和過渡來交待人物和背景,在非常節制運用視覺元素的前題下,令主體的形象更加突出。
《1999.5.1》中的人物均是光頭,暗示了共同的身份。他們緊湊在一起形成了小山般的形狀,明顯的對角線安排令畫面產生了強烈的動態。方力鈞以圖案化的簡約風格表現雲團和水紋在空白的背景中亂舞,富有山水畫的虛實關係和意境。人物的目光往空中探索著一些神秘事物,產生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舉起雙手作迎接的姿態,甚至像激動地要抓住天上某些東西。藝術家以西方宗教繪畫的手法,表達群眾內心對於個人生命渴望得到救贖,同時也切合了中國人對「天」的敬畏。人物身處富有動感的構圖,令人聯想到歷史和現實的動盪,不過群眾的凝聚和積極表現,抵消了客觀環境的壓迫,正面地展示了對於未來的希望。
另一幅大型版畫《1996 第十九號》在主題上有不同的處理,畫中的光頭人物前後有序地排在一起,他們面上沒有表達出任何情緒起伏,同時也沒有明顯的肢體語言,只是安靜地守候在一個虛幻的背景之前。可稱得上為動態的地方,就是各人的頭部都微微向一邊傾斜,就像從日常生活中聽到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時,身體會作出一種帶有質疑意味的自然反應。藝術家沒有通過故事情節去交待人物正在面對什麼的困惑,他唯一要揭示的,就是人物身處一個固定時空的精神狀態,並暗示出社會中個別群族所抱持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