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奈良美智是日本當代藝術界的代表人物,他雖然從正規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不過自言亦受大眾化的兒童繪本風格影響,他的創作層面包羅萬象,包括繪畫、雕塑到裝置以至商業化的商品,他以平易近人的造型美學,成功把藝術的欣賞方式擴展,打破了傳統高等美術和二戰後急速興起的日本通俗文化在趣味上的隔閡,再加上他與傳統文化的縱向理解和轉化能力,從而突顯了日本當代藝術在國際的獨特性和影響力。
繪畫形式在現代藝術的發展史中不斷演變,畢卡索在1912年創作的《有藤椅的靜物》中用上了拼貼及實物的手法,動搖了平面繪畫的標準。觀念藝術的先鋒杜象在玻璃上的創作進一步啟發了往後繪畫形式的無限可能性。美國波普藝術家哈林在1980年代把創作從畫布轉移到公共空間,直接以街頭塗鴉風格作為個人藝術取向,更是徹底地對繪畫賦予最大的自由。奈良美智的《無題》(Lot 65)同樣是一件超越舊有繪畫模式的精彩之作,他在2000年12月東京Little More畫廊的Barry Mcgee展覽中,即席在臨時以木板搭建的柱形牆面上繪畫作品(圖1),以回應這位以塗鴉風格聞名的美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完結後,作品從展場離開並轉為平面作品格式以供私人收藏。在藝術形式上而言,可以從即場表演、裝置、繪畫之間的轉換來審視此作,屬於奈良美智比較稀有的創作,他期後以「YNG」的名義創作大小童話風的木房子,以及木製「告示板」繪畫,同樣源自對建築和繪畫在觀念上的個人詮釋。
《無題》由兩大兩小的木板組成,人物和細節大致都落在較大的兩個長直幅木板上。畫面基本上沒有一個明顯的背景描寫,除了右面有一小片長有四株樹木的陸地以暗示一個戶外的空間外,其餘均是空白的處理,屬典型東方傳統繪畫的留白習慣,供觀眾有更大的聯想空間,以至強調主體人物的重要性。總共五個小女孩自由地漂浮於一個不明的世界中,右邊穿淺藍色連身裙子的女孩,舉起手臂朝左邊束起辮子而且緊緊盯著自己的女孩,兩人雖然沒有直接的接觸,卻因為身體語言和視線的安排而產生強烈的互動,她們好像要鼓動對方一起玩樂,又好像彼此為了某種目的而掀起競爭,氣氛上充滿了張力。右屏正中央的白雲邊緣伸入左屏之內,令原本在展覽中處於不同面向的兩個平面產生了連貫性,當作品轉變為平面化的聯畫時,明顯地呼應了日本傳統可折合的屏風繪畫,加上女孩好像駕馭著那片白雲的安排,令人聯想到17世紀俵屋宗達的《風神雷神圖屏風》(圖2),畫家以簡單的細節令觀眾的注意力從一邊的人物順暢地轉移到另一邊,即使在空白的背景上也能營造空間的變化和動態。
奈良美智筆下的女孩一直都表現出不同的複雜情緒,夜拍另一件圓形作品,畫中女孩身處一個空白的背景前,好像一個被成年人冷落在一角的可憐角色,不過她沒有表現出哀傷表情,反而用憤怒和不滿的目光斜視一方,這大概是不少觀眾的實際童年經驗,因而會產生極大的共鳴。《無題》的世界帶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氣氛,五個人物的畫面看起來特別熱鬧,大小兩組女孩都自成一個圈子,有著她們之間情感互動,配合了「聖誕快樂」和「新年快樂」的文字說明,令畫面看似一個歡樂的節日派對。細看之下,上面兩個女孩的嘴巴都露出尖銳的犬齒,紅衣女孩交疊雙手,加上頭上的空白對話框,似乎盤算著該如何應付向自己揮舞拳頭的女孩。下方三人中穿綠衣的小女孩向中間的女孩施以一擊,加上另一小孩狡黠的笑容,引出一段不明所以的欺凌行為,大概也能深刻地觸動現實世界中成人觀眾的回憶,甚至是當下的生活體驗。
從《無題》可見奈良美智的人物造型一向以平面化和簡約為主調,女孩圓渾鼓脹的臉龐,豆狀的雙眼,圓筒狀的四肢,加上呈三角型的身形,呼應了畢卡索現代造型的幾何化特徵(圖3)。然而奈良的造型基因更多是源自日本傳統的視覺元素,江戶年代流行的浮世繪版畫中常見面部比例和表情誇張的角色(圖4,5,6),有力地把人物內在的情緒向外爆發,對觀眾的心理產生一定程度的壓迫感,這種風格正好配個合了奈良美智一直以表現人物情緒為主的創作動機,藉此與觀眾產生共鳴。奈良美智離開工作室,直接在展覽現場即興創作了《無題》,不受任何創作模式的限制,進而拉近藝術家和觀眾的距離,呼應了他一些以互動為目標的裝置創作,令此作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