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草間彌生

壓克力 畫布
1979年作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草間彌生,這位於1960年代創作至今的前衛藝術先鋒人物,透過藝術創作,進行對生命和宇宙萬物的探索,以及回應生活中的掙扎。 畫作中,除了以草間彌生其創作生涯中保持一致的視覺元素「圓點」及「網紋」呈現外,當中反映的含義,與藝術家於早年間在紐約這個以男權主導的社會生活經歷有關。自那段時期起,草間彌生便製造大量與性有關的物件,藝術家回應這不是出於對性的熱衷,而是為了治療她對其恐懼來對抗內在的陰影,這種帶有性隱喻的藝術品,其實是草間彌生的一種自我療法,並將此命名為「心因藝術」。 《杯》(Lot 502)與超現實主義女權藝術家歐本漢的作品《物件(毛皮午餐)》中(圖1),所表達的意蘊不謀而合。歐本漢作品以皮毛包裹的勺子和杯子,所含的性隱喻,去回應佛洛伊德發表的著名理論「拜物主義」,人們以某件物件用來崇拜,而去獲得在個人與自然力量之間取得平衡和心理平靜的傾向。草間彌生亦如此,因為對性和生殖器的恐懼,所以要不斷地製造令自己慌亂的形狀,在每天持續面對害怕的形狀下,漸漸把驚惶轉變成熟悉。因此,《杯》的獨特之處,體現在藝術家把陽具以更深層次的隱喻方式表達。 與草間彌生一貫帶有強烈色彩的作品不同,《杯》以黑白為主色調,賦予畫面一股冷靜沉著感,且排列整齊的圓點與網紋融匯交織成和諧的畫面。一切都表明這是草間彌生在經過一番與恐懼的鬥爭後,所取得的內心平衡。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