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4.02.68
油彩 畫布
1968年作
款識:無極 ZAO (右下) ZAO Wou-Ki 4.2.68_ (畫背)
來源
美國 私人收藏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性靈抒發的山水意象 宋代山水的內在意涵,充分反映出過去中國畫家對於自然的哲學觀。如此的思維,深刻蘊含於趙無極1960年代的抒情抽象山水之中。自南宋以降,文人畫的興起,為中國繪畫開啟了一股透過藝術創作以寄情寓性的思潮,也就是藉由繪畫來傳達文人風雅之情。故此,畫中所表達的內容,正源自於畫家心靈感受的體現,進而揭露出畫家自身的心性。 六朝畫家宗炳曾在「畫山水序」論及「山水質有而趣靈」,其中即指出,真正讓仁者、智者以及賢者所感動的,其實並非來自於萬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自然內在所蘊含的「趣靈」。當藝術家對於存在自然之中的脈動有所感觸,並將其冥思及感念轉化於繪畫上之時,觀者就能與之共鳴,在凝視之中與自然合一。 《4.02.68》(Lot 4)創作於1968年,此時的趙無極已來到法國二十載,對於西方藝術中的觀念與技法早已嫻熟,此外,他對於自身文化根源長久以來的深入探尋與思索,更讓他在此作中得以圓融地展現出中西合璧之美。從畫面構圖上,趙無極選用了優雅的藍色調,統合了整體的視覺感。由上而下,自淺藍緩緩漸變為深藍,並可見到他在作品的中段及下方,以近乎黑色的細筆穿梭於畫面,宛若宋代山水中慣見的皴筆,迅捷地堆疊出縝密又精巧的油彩肌理。 其中更令人為之驚喜的,則是在右下邊角所擦入的那一抹飛白,此處則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家意圖汲取西方繪畫中對光線與陰影的意識與表現。上至17世紀的林布蘭,再到19世紀的透納,以至後起的印象派,西方繪畫對於光線的觀察與演繹,無庸置疑地影響了趙無極在創作中引介抽象光源的手法。《4.02.68》隱隱流瀉的光線流動,正似捕捉了層峰間延綿的雲海映照,抑或翻騰湧動的驚滔駭浪(圖1),細細牽引著觀者遐思不絕。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閱讀《4.02.68》畫面所產生的空間感,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部分是來自於趙無極對光線的運用,另一部分則來自其對虛實關係的掌握;抽象光源是來於西方繪 畫啟發,而虛實關係則是源自於趙無極所深諳的中國繪畫及書法底蘊。中國書法中縱橫曲折的優美線條,在其童年時即早已深深烙下的美感印象。 《4.02.68》雖然尺幅不大,卻內蘊著波瀾壯闊動勢及氣魄,可見書法中虛與實相互激盪所產生的力量,在動靜之間,為畫面帶來匯集、停頓、抑或奔流之感。近細觀賞,強烈的書法性筆觸,全然湧現。藝術家在這小巧的畫布空間裡,在筆觸所展現的高度駕馭力,讓人嘆為觀止,畫面雖已進入完全的抽象,觀者卻仍可感受到藝術家心中對於自然的洞察。 在動靜與虛實間的完美佈局中,趙無極將他內心所蘊含的自然,在畫布上轉化為「以意取象」的昇華境界,除了體現傳統道家天人合一的恢弘與達觀之外,似乎亦可與西方戰後藝術家馬克・羅斯科的色域繪畫中所傳達出的濃厚精神性,相互作為參照(圖2)。趙無極自1960年代以降,進入經典抽象創作的高峰,其繪畫完全褪去自然樣貌可辨識的外在表徵,泰然地邁向抒懷內在所感的自然,成為藝術家對中國哲學中宇宙論思維的推演與表述,《4.02.68》正為此時期不容錯過的精湛之作。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