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空白畫布:隱喻一個全新的開始
整個1950年代,趙無極的具象畫風格經歷了一場決定性的轉變,朝向抽象畫派前進;首先是將具體形象拆解成元素及骨架,如同他在1953年所繪之《荷蘭小鎮》(Lot 5)。後來,他捨棄具象畫,改用「符號」這種非正式語言,在此,趙無極開始更加明確地以自己祖先的文化為基礎來作畫,將甲骨文的形式與青銅雕刻融入畫作當中。1957年,趙無極前往紐約拜訪其弟,並研習普普藝術;後來去到香港,再次沉浸於中國文化、回歸根源。他回到巴黎時,已然胸有定見:他作畫生涯中的某個時代已經結束,那也就是一個新的「無法逆轉的階段」的開始,從此他想要「畫出無法被人看見的事物:生命的氣息、風、形式的生命、色彩的起源及其融合。」(1)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趙無極將作品中的古老符號剔除(有一度,這些符號像是雕刻一般的出現在他的畫布上),也開始剔除質量與色彩的影響。所剩下的就是一塊隱喻式的空白石板,象徵一個全新的開始,溫文雅緻的清明透澈,一種漂浮的太虛。自1959年起,趙無極開始以畫作完成日期為畫命名,這個命名方式自此延續、終其一生,也是趙無極進入完全抽象派的代表。
為了要表達藝術感受的重要性,「至上主義」運動的發起人馬列維奇同樣也捨棄具象與符號,進入抽象畫派。在《至上主義之構成:白上白》一畫中,馬列維奇得出和趙無極類似的結論,畫布精簡到只有一種白色飄浮在白色上的氛圍。馬列維奇寫道:「……一種非具象的自由而歡愉的感覺引領著我前進到一片『沙漠』,在那裡,除了感覺之外什麼都不是真實的……」(2)這種「只剩下藝術感受為真」的「沙漠」的概念,也可以在《27.05.59》(Lot 12)這幅畫中看到。放開之前所接收到的影響與既定概念,進入創作意識的熔爐,趙無極將自己從過去解放開來,去追求一種表達自我的純粹語言。
渾沌世界與創作源起之淵
在《27.05.59》一畫中,一層薄霧般的白色橫掃過畫布的橫軸,看起來似乎無色,但卻同時散發出虹彩氣暈,彷彿有種視覺上的巧妙戲法。畫面呈現珍珠母的美麗質地,從不同角度望過去就會呈現不同的色澤(圖2)。因此,這個白色就有了深度,像個有光的太空。懸浮在這個空間中央的是一種累積起來的線性振動,棕色、黑色、灰色的稀疏細線從核心往外交纏,黃白色的雲霧結構從騷動的中心向外散佈。一抹暈黃在中央,點燃整個空間使其向心運轉,彷彿在醞釀一個全新的「表達」世界。根據中國的五行理論,每種顏色都有自己的氣,黃色代表中心,以及免除塵世罣礙;而白色代表純潔與圓滿。如同José Frèches頗富詩意的描述:「趙無極很懂得怎麼描繪高踞天庭雲端的黃帝所建立的混亂結構中所產生的火花。他取回宇宙初始大爆炸的銘記,非常近似陰陽,在盤古開天之前,而他把這一切延伸到畫布上……色彩迴盪,相互呼應,召喚能量,釋放振動。」(3)
書法之線條與精神
《27.05.59》畫中彎曲的線條清楚說明趙無極開始發現自我表達之個人專屬語言的過程。面對該如何在世界上創造自我印記的抉擇,很顯然也可能是無可避免的,趙無極採行的做法是求助於中國書法的舞動線條,將中國文字拆解開來,只取其中最精華的草寫曲線。如同書法一般,趙無極在《27.05.59》中畫出的線條,其力量不僅來自於字形與構造,也包括線條與其周圍空白處的互動。雖然畫中只有幾條糾結在一起的浮動線條,它們卻扮演了創造能量與形塑空間的重要角色。幼年時,趙無極接受的是傳統中國藝術形式的教育,對書法感到一種自由的感覺,不受中國畫的規則所束縛。在中文裡,筆跡所傳達的意涵為:書法線條代表書寫者的具體存在,其目的在於引起觀賞者在精神層面的相互呼應。因此,對趙無極而言,書法不僅是最基礎的自我表達方式,更可以清楚表達藝術精神的概念。稍後於1961年,趙無極發表一段非常著名的言論:「……隨著我的藝術人格發展,我也逐漸重新認識中國,從本質上來說,這一點也展現在我最近的畫作當中。很弔詭的是,我要感激巴黎,是巴黎讓我回歸到我內心最深處的根源。」在趙無極的油畫作品中,像《27.05.59》這樣包含畫家手勢軌跡的作品很少,而且幾乎都只出現在這段時期所繪製的畫作中。因此,這些流動的線條是相當珍貴的印記,代表趙無極進入抽象空間的第一次「發聲」,清楚說明了他即將開始努力畫出心中那座隱形的夢想空間,終其一生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