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寫實主義在西方藝術脈絡和傳統中淵遠流長。這獨特的藝術流派,因寫真現實主義在六十年代的崛起而復興:藝術家們紛紛重塑攝影作品,賦予它們藝術性格,從而讓虛幻與現實間的界限化為無形。而負笈海外的中國藝術家,才開始尋幽入微,試圖摸索新法,以便咀嚼和傳達文化大革命期間和其後的現實環境;而當時的寫實主義,自然對他們的創作帶來深遠影響。
陳衍寧以女性肖像畫著稱。但是《納涼》(Lot 522) 卻是他作品集中少見的風景畫,描繪河旁的寧靜景緻。陳衍寧細膩精準的筆法,與協調嚴謹的配色,讓觀者捕捉這原本一瞥即過的經驗,將這一瞬間的閒適好時光凝聚為永恆。
另一位出色的中國寫實畫家羅中立,則是深耕中國農村生活的樸趣真摯;在《出生記錄》(Lot 525) 中,眾人迎接新生兒的欣喜溫情躍然紙上;《磨刀》(Lot 525) 則是羅中立的近作,傳達了他創作風格的轉折-這份作品充滿情緒張力,陰沉的暗色調以及厚重的油彩精準地掌握藍領階層所面臨的困境,是一份社會意識鮮明、擲地有聲的作品。
楊飛雲所繪的《青杏少女》(Lot 521),屬於他較早期的作品。藝術家對古典繪畫的濃厚興趣和熱情在這幅作品中一覽無遺。在楊飛雲精緻、纖敏的筆觸下,女模特兒的兩手斜托著腮幫子,側著臉而若有所思。
每日生活可見的市井小民,是沈漢武的作品的要角。《井旁的女孩》(Lot 526) 彷彿讓觀者置身中國鄉間生活一隅。女孩面無表情,儘管觀者無法參透她隱藏在臉龐後的情緒,卻能充分感受到藝術家對這女孩的憐恤。
這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不僅以寫實鮮明的手法表現筆下人物的神韻,更是對東方底蘊和氛圍的一種禮讚,充分突顯中國藝術韻致與西方寫實作品間微妙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