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你若嚮往仙境,峇里島確是一處仙境,但仙境中卻富有凡人情懷。在1938 年的年初,威廉與瑪莉亞.賀夫卡夫婦踏入的,便是這樣一個濃烈的複合異境。他們的藝術共同在此開枝展葉、向下紮根,於是他們相信,此處即是他們最終的安身處所。親眼見證時代結束而不自知的賀夫卡夫婦,可說才得到樂園,便又失去樂園:他們被日本軍隊關進恐怖的戰俘營中,與所愛的島永遠分離,然而他們卻發現,那座島已永存在他們的心中,也活在他們的藝術之中。賀夫卡夫婦留下的遺產,是一系列珍貴的畫作與故事,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重現峇里島的魔幻國度。」(布魯斯.卡本特《威廉.賀夫卡:峇里島的畫家》,荷蘭:Pictures Publishers,1993,第13 頁)作家的這段敘述,恰如其分的捕捉了賀夫卡在峇里島上創作的精髓。賀夫卡夫婦抵達峇里島不過幾天,便目睹了島上名聞遐邇、震懾人心的海葬儀式――亡者的骨灰,從沙努爾海岸拋入海中,交由大海守護。這場海葬儀式,在賀夫卡夫婦的心中深深植下了對峇里島文化傳統的敬畏,而賀夫卡身為藝術家,便從此全心全意的透過創作來表達這份情感。賀夫卡與柯法如拜雅斯、勒邁耶這兩位傑出藝術家一樣,醉心於峇里島姑娘的優雅與美麗,在他的畫布與素描本上,經常可以看見她們的倩影。然而賀夫卡的畫風既不像柯法如拜雅斯的風格化詮釋,也不像勒邁耶的印象派再現,他一以貫之的西方古典主義風格,透露出他的海牙皇家藝術學院背景。賀夫卡超卓的草稿能力,在他的素描作品中格外奪目,至於他的油畫作品中陰暗的色調與深遠的透視感,則直接受到海牙派的影響。人像畫是學院派藝術傳統中的重心,因此賀夫卡的藝術底蘊,正好有利於他記錄旅行中看見的新奇景象、文化生活與人物。《Poeri Oeboed with Made Toewi》這幅典雅的布面油畫創作於1942 年,畫中充滿了豐富色彩,並且夾帶著溫暖柔和的光澤。作畫當時,日軍剛入侵峇里島,這幅畫展現了峇里島烏布皇宮的莊嚴氣度,也反映出賀夫卡對這座島以及其文化與人民的摯愛。畫作整體流露出一股和平、安祥的氣息,觀者的視線自然而然深受畫中的女性吸引,她含蓄的姿態,反而更烘托出美感。這幅畫也呈現出賀夫卡在峇里島上最喜愛的作畫主題:宏偉的廟宇作為背景,與嬌小女子形成對比。賀夫卡在描繪這位名叫杜伊的少女時,也展現出罕見的細膩感性。他的作品中經常使用像杜伊這樣的模特兒,她的姿勢是賀夫卡作品的特徵:他筆下的主題人物時常目光朝下,露出冥想般的凝望神情。這幅畫是賀夫卡傑作中的經典代表,畫中濃厚溫暖的色彩,以及沉思與平靜的韻味,或許正是在作畫當時的戰亂時代,緬懷追憶著和平的往昔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