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拍賣 12911
踈影暗香 ─ 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
拍品 2888
2888
1 更多
4 更多
眾芳搖落獨媗妍 – 雍正水墨琺瑯梅竹圖碗在瓷器收藏家的心目中,雍正琺瑯彩碗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物。而在這些斑斕嬌豔的極品瓷器之中,有一品種如梅花犯寒而開,孤芳自立,別具風情,最為雋秀雅致 – 那便是清宮檔案中所記載的水墨琺瑯。水墨一詞本來專指以濃淡不一的墨色在紙或絹上作畫,只因白瓷畫上赭色琺瑯,特具詩情畫意,故在此假借形容。琺瑯彩中的上品,俗稱《古月軒》者,以結合詩、書、畫三絕而為人稱道,而水墨琺瑯最能展現三絕合一的境界。雍正琺瑯彩本屬鳳毛麟角,極少在拍賣場上出現,雍正水墨琺瑯彩碗更是從未公開拍賣過,此碗的珍稀矜貴可想而知。在雍正六年怡親王上表的琺瑯顏色清單上,已經包含黑色及醬色,表示琺瑯工匠已經有能力製造水墨琺瑯。但是水墨琺瑯第一次出現在清檔中則是在雍正九年。造辦處上呈的五十件琺瑯彩瓷器中,包含了一對水墨琺瑯墨竹碗。隔年的四月雍正皇帝表示了對這些赭墨琺瑯的興趣,進而諭示: … 再水墨琺瑯甚好,將畫畫人戴恒、湯振基伊二人畫琺瑯活計。其進之畫持出。1在同年的八月,皇帝又重申他對這些赭墨琺瑯器的偏好:中秋節呈進活計之內,琺瑯盤、碗、茶圓、酒圓具燒造得甚好,嗣後將畫水墨的多燒造一些。2由此可以看出雍正皇帝非常喜愛這些赭墨彩的器皿,可想而知是因為它們與水墨畫卷極為相似。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戴恒、湯振基這些本來在畫作任職的畫師,被調去琺瑯作畫琺瑯。檔案還顯示,特定的書法家如戴臨,被皇帝要求寫琺瑯器上的題字: 十七日,內務府總管海望持出白磁碗一對,奉旨: 著將此碗上多半面畫綠竹,少半面著戴臨撰字,言詩頌題。3這些資料顯示雍正皇帝想製作的並不是一般的工藝品,而是結合他手下頂尖的畫師與書家,來創造一件藝術品。因為他如此嚴格的要求,才產生了瓷器史上前所未見的精美圖畫及書法。 就如此碗,其上以精湛的筆法工筆寫出一顆梅樹,其枝幹虯錯矯健,蜿蜒而生,時而乍然轉折,卻總與碗形相得益彰。花蕊及花苞以細筆淡墨勾勒,突顯其高潔清雅。其下有幾叢矮竹,枝葉以雙鉤細筆白描,密而不亂,次序井然,充分表現畫家功力。碗的另一面以行書題兩句五言詩句,筆法溫雅端秀,句首以金紅料鈐一印,句尾壓尾二印。梅與竹是 中國詩人畫家鍾愛的題材。這兩種植物都不畏嚴寒,有堅忍不拔的特性。梅花每年於春寒料峭時盛開,細蕊繁英,開滿光禿無葉的枝頭,淡淡清香預兆新春伊始,萬物復甦。竹子常青,是枯山寒水中難得一見的綠意。其中空有節,耿直不阿的特性,成為君子自勉的期許。兩種植物都因而成為不屈欺辱、不畏強權的象徵,被詩人、畫家吟詠題贊不已,在政治偏安的南宋時期尤為鼎盛。此碗上的畫意有南宋畫院花鳥畫的遺風。南宋畫家馬遠 ( 1160-1225 ) 及其子馬麟 ( 生卒年不詳) 均鍾愛畫梅,都有精品傳世,盡寫梅花橫斜疏瘦的姿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的〈層疊冰綃〉圖 4( 圖一 ) ,梅花花朵繁密俏媚,花瓣以白色傅粉,枝幹橫敧,大片留白突顯寒冬孤寂之感。另外一件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暗香踈影〉5 ( 圖二 ) 以纖細筆法畫兩枝梅枝,一枝橫斜畫心,一枝由畫面右側順勢而下,有一竹相伴,其葉下垂,以雙鉤勾勒,巧妙暈染邊緣自然泛黃的模樣。梅花花瓣亦是白色,花萼則以石綠點染,與〈層疊冰綃〉上的梅花同類。此種梅花稱綠萼梅,是梅花中的名品,多在宮中種植,宮外並不多見。 范成大 ( 1126-1193 )的 《梅譜》中記載: 「凡梅花附蒂,皆絳紫色,惟此純綠,枝梗亦青,特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疑僊人萼綠華。6 」7畫下部可以依稀見到梅枝竹節的稀疏倒影,隱隱浮在淡淡的水紋之上,分外清雅。此畫畫中有詩,描繪北宋詩人林逋著名的梅花詩〈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媗妍,占盡風情向小園。踈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對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056 8)( 圖三 ),其上畫風與此碗迥異。故宮對碗是傳統墨梅的寫意筆法,而此碗畫工筆花卉,師承馬麟的南宋院體。此碗上的畫風更接近故宮一組同樣畫梅花的碗,即一對〈茶梅十二喜碗〉(080 9),一對〈山茶梅花碗〉(073 10),一件〈眉壽長春碗〉(074 11) 與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配 12,及北京故宮的一件〈黃地梅花圖碗〉13。這幾件碗上的梅花及梅樹畫法均與此碗有相近之處。( 見圖表一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件碗的上面都畫了有綠色花萼的白色梅花,正是馬麟所描畫的梅花名品綠萼梅。宮廷畫家對南宋院畫應該極為熟稔,在給皇帝賞玩的珍貴瓷碗上畫上最名貴的梅花品種也不出奇,只不過要在白釉碗上表現出白色梅花,可有難度。在這件碗上,畫家找到了一個巧妙的技法,他以極淡的琺瑯勾描花瓣,使得它們與碗上其他的紋飾對比,顯得更加瑩白。與故宮那對〈赭墨梅竹圖碗〉比較起來,故宮對碗上的梅花並不特別突顯顏色,而此碗的梅枝上則明顯地開著白花,更像南宋畫家所鍾愛的綠萼梅。要畫出如此淡的墨色,在琺瑯的處理上要多費功夫。琺瑯基本上是磨碎的有色玻璃,要讓顏色變得如此淡,需要將玻璃顆粒磨得極碎,使它們在多加調劑後也能分布均勻,這樣,細線條處才能釉色平均,不會產生濃淡不勻的現象。陪襯著白梅花的竹葉也因應著以雙鉤白描法畫出,彷彿其上堆雪一般,正應冬天景像。碗的另外一邊行書五言詩句二: 月幌 14 見踈影,墨池聞暗香。同樣的詩句可以在其它四件雍正琺瑯彩碗上找到,即一對〈赭墨梅竹圖碗〉(056),及一對〈赭墨梅花圖盤〉(041 15)。琺瑯彩瓷上的詩句通常由古人詩中擷取,有許多已經由故宮研究員查明出處。但有幾個例子,像本碗上這兩句詩,至今出處未明。“踈影”,“暗香”自然來自林逋詩句,而“墨池”一詞當影射詩人、書家自己,亦或是皇帝本人。雖然乍看之下這幾件上的書風與此碗近似,但是細辨下則發現它們應該不是出一人之手。比對雍正琺瑯彩上的書法時,發現背後應該有幾個不同的書法家,不過他們似乎都在模仿某個風格。這則檔案或許能解釋這個現象: 十月二十日,司庫常保、首領太監薩木哈奉上諭: 將琺瑯葫蘆作九個,畫斑點燒葫蘆色,蓋子鍍金,葫蘆上字照朕御筆,著戴臨寫。這個檔案記載是雍正皇帝唯一一次提到要書家照他的御筆書法書寫琺瑯器上的題字,不過我們從這個記載可以推想,這個前例使得書家在書寫琺瑯上的題字時,都自動以臨摹皇帝墨跡為準則。比較雍正的御筆 ( 圖四 ) 與琺瑯彩上的書法時,的確有神似之處。雖然如此,不同書家臨摹御筆時,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從書寫風格上來看,台北故宮博物院幾個例子上的書法與此碗有相似之處 ( 045 17, 040 18,053 19,064 20,049 21): (見圖表二) 這幾件上的書寫風格十分近似此碗上的字體,尤其是一對〈玉堂富貴圖盤〉(040)上的書法,極有可能與本碗是同一人所書。本碗上所畫的金紅料印章分別是: 「鳳采」 (朱文),「壽古」 (白文),「香清」 (朱文)。這三個印章的組合還能在其他幾件雍正琺瑯彩瓷器上看見,如台北故宮所藏一對〈茶梅十二喜〉碗 (080),兩件〈松竹梅圖〉盤 (088 22, 090 23)及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松竹梅圖〉橄欖瓶 24。雖然「鳳采」印文有「鳳」字,但是此印通常伴隨竹子出現,如台北故宮幾件例子上可見 (030 25,036 26,054 27,055 28等)。「壽古」、「香清」則是常與梅花一起出現的印章。金紅料是康熙/雍正時期提煉的新琺瑯料,以膠體金為呈色劑。在《金成旭映: 清雍正琺瑯彩瓷圖錄》中,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提出膠體金有時在燒製時會析出金微米顆粒 29 ( 圖五 ),這個現象在此碗的金紅料印章上也可以觀察得到 ( 圖六 )。此碗上的年款,與絕大多數的雍正琺瑯彩瓷一樣,以宋體字書寫。宋體字起始於南宋臨安陳起的書坊所印的刻板書。在明代時被書商爭相仿效啟用。雍正五年檔案有記載:本月十二日郎中海望為造辦處無寫篆字人啟稱怡親王,今有寫宋字人徐國正會寫篆字,人亦老實,欲給徐國正工食食用,令其在造辦處效力行走等語。奉王諭: 爾等酌量料理。遵此。 本日郎中海望、員外郎沈蝓同議,得每月給徐國正工食銀五兩。也許琺瑯彩上宋體字款的使用,只是碰巧因為寫款人徐國正善寫宋字。檔案並未記載雍正皇帝要求年款要用宋體字來繕寫,不過他對這種款字應該頗為認可,以致幾乎所有的雍正琺瑯彩瓷都寫上此樣式的款。不過仔細比較款字,還是有書寫上筆法的出入,顯示這些款字可能並非都由徐國正一人單獨完成。此碗上的款字較其他琺瑯彩碗上常見的款字有些不同。「雍」字裡的「隹」,其上的一點寫成由右上到左下的一撇,而常見的款字上此點通常一直豎到底。這樣寫法的款字雖然較少見,但是還是可以在其他十來件琺瑯彩瓷上找到(例如031 30,025 31,058 32,074)。其中一對綠地桃竹碟(031)上的款字寫法佈局與此碗上的最為接近,應該出於同一人之手。(見圖表三)雖然水墨琺瑯得到雍正皇帝的贊賞,但是乾隆時期的製作數量驟減,存世的例子寥寥無幾。也許他們平淡素雅的風格與乾隆皇帝崇尚華麗的個性不符。雖然如此,不論從技術性或藝術性來看,他們依然代表了製瓷史上的一個高峰。就如梅花報春一般,他們的曇花一現預兆了之後陶瓷工藝百花爭鳴的景象。此碗素雅的美,也如梅花一般,並不喧人奪目,而需要經過時間沉澱,心定氣閒時才能充分體會。宋楊皇后在馬麟的層疊冰綃上所題的詩句可以為此碗作最好的註解: 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註:1.《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五冊,578頁。2. 同上,第五冊,291頁。3. 同上,第五冊,14-15頁。4.《中國繪畫全集4: 五代宋遼金3》,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107號,145頁。5.《文藝紹興: 南宋藝術與文化– 書畫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 216-217頁。6. 傳說中美貌的道教仙女,來去無蹤。7. 范成大,《梅譜》,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4, 1729頁。8. 為方便檢索,本文中提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之雍正琺瑯彩瓷時會標注其在《金成旭映: 清雍正琺瑯彩瓷》2013年展覽圖錄中之編號,並在註腳中提及頁數。此對碗著錄的頁數為137-139頁。9. 226-229頁。10. 198-201頁。11. 202-203頁。12.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1下,北京,2005,73號,172-173頁。13. 同上,71號,71-72頁。14.一種薄絲所做的帷幕。15. 100-101頁。16. 余佩瑾,「金成旭映新境界:記清雍正琺瑯彩瓷特展」,《故宮文物月刊》,358期2013:1,4-17頁。17. 110-111頁。18. 96-99頁。19. 128-131頁。20. 166-167頁。21. 118-119頁。22. 253頁。23. 256頁24.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北京,2005,68號,158-159頁。25. 74-75頁。26. 86-87頁。27. 132-134頁。28. 135-136頁。29. 見W.D. Kingery and P.B. Vandiver,「The eighteenth century change in technology and style from famille verte to the famille rose palette」,《Technology and style: Ceramics and Civilization》,俄亥俄州,1986。30. 76-77頁。31. 64-65頁。32. 144-145頁。
清雍正 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 藍料雙方框 《雍正年製》宋體字款
YONGZHENG FOUR-CHARACTER MARK IN BLUE ENAMEL WITHIN A DOUBLE SQUARE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通體施潤澤白釉,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一面近圈足處畫一虯勁梅樹,枝幹挺秀,枝幹橫亙,隨碗形而生。枝頭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以淡墨細筆描畫,輕盈潔白,各有姿態。樹底生矮竹幾叢,枝葉以雙鉤筆法勾勒,密而有緒,極盡工巧。碗半壁以行書書五言詩句二句,句首以金紅料鈐一印,句尾壓尾二印。
題詩:
月幌見踈影,墨池聞暗香。
鈐印:
鳳采,壽古,香清。
來源
Donald Bonney,倫敦,據信入藏於1976年以前
Paul Freeman,倫敦,入藏於1986年
榮譽呈獻
Ruben Lien
chinese@christies.com
+852 2760 1766
拍品專文
另可參考一對相似的水墨琺瑯彩碗,上書與本碗一樣的詩句,為希普斯理(Alfred E. Hippisley)舊藏,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著錄於2013年倫敦出版《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164-167頁,館藏編號PDF827及PDF828。與本拍品相比,此對碗呈直口,繪畫風格也略有出入。
更多來自
踈影暗香 ─ 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