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宮廷制編磬,以十六枚為一組,以碧玉為材質最佳者,尤其以清乾隆朝為多,明代製品則極為罕見,極少見於公私著錄。
碧玉編磬,材質厚重,以發黃鐘之音,為編磬中音質最為低沉,故亦最為沉厚。《明史》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記載,時人認為「黃鐘為君,至尊無比。黃鐘為宮,則十一律皆從而受制,臣民事物莫敢淩犯焉」。編磬表面以紅漆為底,其上加以金彩裝飾,側面均飾朵雲紋圖案,正、反兩面則分飾戲珠雲龍圖案:雙龍之間,火珠之下,雙方框內分書「黃鐘」,及「崇禎辛巳年造」(1641)款。其圖案與北京故宮清宮舊藏清乾隆碧玉描金龍紋“無射」編磬相近,然後者音名及年款均置於背部,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玉器(下)》,頁2,圖1,可見明清兩朝,編磬裝飾之演變關係。舊配硬木雕螭龍紋磬架、磬椎。
據《明史》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記載,「其樂器之制,郊丘廟社,洪武元年定。……惟文廟樂生六十人,編鐘、編磬各十六……」。
另《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文記載,崇禎辛巳年,「辛酉,重建太學成,(崇禎皇帝)釋奠于先師孔子。」則此編磬或為崇禎十四年,重建太學,為文廟祭奠孔子所造。
碧玉編磬,材質厚重,以發黃鐘之音,為編磬中音質最為低沉,故亦最為沉厚。《明史》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記載,時人認為「黃鐘為君,至尊無比。黃鐘為宮,則十一律皆從而受制,臣民事物莫敢淩犯焉」。編磬表面以紅漆為底,其上加以金彩裝飾,側面均飾朵雲紋圖案,正、反兩面則分飾戲珠雲龍圖案:雙龍之間,火珠之下,雙方框內分書「黃鐘」,及「崇禎辛巳年造」(1641)款。其圖案與北京故宮清宮舊藏清乾隆碧玉描金龍紋“無射」編磬相近,然後者音名及年款均置於背部,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玉器(下)》,頁2,圖1,可見明清兩朝,編磬裝飾之演變關係。舊配硬木雕螭龍紋磬架、磬椎。
據《明史》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記載,「其樂器之制,郊丘廟社,洪武元年定。……惟文廟樂生六十人,編鐘、編磬各十六……」。
另《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文記載,崇禎辛巳年,「辛酉,重建太學成,(崇禎皇帝)釋奠于先師孔子。」則此編磬或為崇禎十四年,重建太學,為文廟祭奠孔子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