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60年代早期,尹明老已是享譽全球的抽象藝術家。他在銅板或木板上創作一系列抽象油畫作品,畫面多以深沉的灰色、銅銹的亮藍綠色以及鐵銹的紅色為主色調,因而充滿了原始的張力。這些極為重要且意味深遠的色調構成圖騰式或土著紋身圖案,其獨具特色又含義隱晦,充分表明藝術家深受古代文化中超自然素的啟發。
1970年代,尹明老創作一系列以「龜裂」圖形為特色的畫作,開始於作品中思考本體論的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於1974年的《裂痕 74-1014》(拍品編號406)中,他結合「新國際極簡主義」的哲學根源,從微觀層面出發進行創作,將其對繪畫媒材的物理性質所產生的興趣繼續發揚,而這一興趣早在1960年代便已形成。藝術家在畫面中捨棄具象形態,或具體的形狀,僅留下層層白色壓克力顏料所形成的裂紋,而這些裂開並暴露的紋路成為了藝術家闡釋畫作的手段。尹明老利用壓克力顏料強烈的工業感及紋理,使顏料堆疊覆蓋並在自然凝結後形成裂紋,以此創作繪畫作品。他使畫面形成裂縫,結成顆粒,產生濃淡不一的雜色斑點,創作「不存意義」的抽象繪畫。這不僅僅是藝術家對西方抽象繪畫的回應,亦是他在抽象繪畫中對東方理念的探索。在這個深具創造性的作畫過程中,尹明老於作中全神貫注,深諳畫作主題,同時亦全情投入到繪畫的過程當中。藝術家及其畫作不受主題所固有的束縛所限制,作品反映了物質的核心本質,以及藝術家於形態中獲得的快樂。
自1980年代起,尹明老的作品開始重現東方理念。進入新千年後,他在《呼吸》系列中進一步回歸對東方理念的探索。在其中的一幅作品《向謙齋鄭敾致敬 M.525》(編號405)裏,藝術家利用壓克力顏料及氧化粉末在亞麻畫布上自然、流暢且無拘無束地作畫。而從21世紀初以來,他的作品風格突然轉變,其中一個變化就是他的作品中清晰呈現了山的形狀。一方面,他借助傳統山水畫的魅力及染力,以山之形來呼籲回歸自然。另一方面,尹明老筆下的山形雖源自現實的山體,卻因細雨、晨霧、以及四季變換而不斷變化,藝術家由此開闢了不受拘束的探索空間。另外,尹明老的作品一直貫穿著先是聚合,然後分散的線性元素,他利用線條來描繪起伏的山丘,蜿蜒的流水以及深冬的懸崖峭壁,咖啡色的筆觸以營造東方美學的意蘊。藝術家通過線條與宇宙同呼吸,並以線條將其精神追求在畫中呈現。他繼續利用媒材的活力以及顏色和筆觸的一貫流暢質感,賦予畫面永恆的韻律感。虛與實,有與無,平面與分散佈局皆充盈於同一畫面中,呈現於同一視覺體驗裡。它們在無形的空間內塑造形態,於形態之中擴大無限的疆界,予觀者豐富的視覺體驗。
1970年代,尹明老創作一系列以「龜裂」圖形為特色的畫作,開始於作品中思考本體論的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於1974年的《裂痕 74-1014》(拍品編號406)中,他結合「新國際極簡主義」的哲學根源,從微觀層面出發進行創作,將其對繪畫媒材的物理性質所產生的興趣繼續發揚,而這一興趣早在1960年代便已形成。藝術家在畫面中捨棄具象形態,或具體的形狀,僅留下層層白色壓克力顏料所形成的裂紋,而這些裂開並暴露的紋路成為了藝術家闡釋畫作的手段。尹明老利用壓克力顏料強烈的工業感及紋理,使顏料堆疊覆蓋並在自然凝結後形成裂紋,以此創作繪畫作品。他使畫面形成裂縫,結成顆粒,產生濃淡不一的雜色斑點,創作「不存意義」的抽象繪畫。這不僅僅是藝術家對西方抽象繪畫的回應,亦是他在抽象繪畫中對東方理念的探索。在這個深具創造性的作畫過程中,尹明老於作中全神貫注,深諳畫作主題,同時亦全情投入到繪畫的過程當中。藝術家及其畫作不受主題所固有的束縛所限制,作品反映了物質的核心本質,以及藝術家於形態中獲得的快樂。
自1980年代起,尹明老的作品開始重現東方理念。進入新千年後,他在《呼吸》系列中進一步回歸對東方理念的探索。在其中的一幅作品《向謙齋鄭敾致敬 M.525》(編號405)裏,藝術家利用壓克力顏料及氧化粉末在亞麻畫布上自然、流暢且無拘無束地作畫。而從21世紀初以來,他的作品風格突然轉變,其中一個變化就是他的作品中清晰呈現了山的形狀。一方面,他借助傳統山水畫的魅力及染力,以山之形來呼籲回歸自然。另一方面,尹明老筆下的山形雖源自現實的山體,卻因細雨、晨霧、以及四季變換而不斷變化,藝術家由此開闢了不受拘束的探索空間。另外,尹明老的作品一直貫穿著先是聚合,然後分散的線性元素,他利用線條來描繪起伏的山丘,蜿蜒的流水以及深冬的懸崖峭壁,咖啡色的筆觸以營造東方美學的意蘊。藝術家通過線條與宇宙同呼吸,並以線條將其精神追求在畫中呈現。他繼續利用媒材的活力以及顏色和筆觸的一貫流暢質感,賦予畫面永恆的韻律感。虛與實,有與無,平面與分散佈局皆充盈於同一畫面中,呈現於同一視覺體驗裡。它們在無形的空間內塑造形態,於形態之中擴大無限的疆界,予觀者豐富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