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美國 私人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藝術家必須將其藝術,與審美及精神融為一體,則源於真理的靈感和韻律方能完全流露。隨著科學的進步,(華人藝術家)雖然將受到西方的影響,然而其民族特徵將永存。」1

- 摘自《華人藝術家與明日之世界》朱沅芷 於1926年著 1925

年,朱沅芷進入加州藝術學院,這一段時間內所接觸的共色主義 (Synchromism)、立體派、野獸派等藝術理論,在其恩師緹斯.歐菲德(Otis Oldfied)的指導下,非常直觀地呈現於朱氏的作品中。「共色主義」是二十世紀初美國最早的先鋒派藝術運動之一,運用色塊的並置排列塑造畫面結構甚至人物形象。這樣的創作風格對藝術家在以基礎幾何圖形解構複雜人體形態的技法上有極高的要求。1926-26年間所作的素描習作 (拍品編號599) 突顯著藝術家對這種立體派風格的深刻理解。兩幅素描習作分別對男性和女性的人體姿態展開研究,雖同樣通過多面體來表現骨骼和肌肉,藝術家對線條和光影的不同掌控精準地刻畫出女性的豐滿與男性的力量的差異。在簡單速寫中即能顯現出藝術家對人體構造不凡的理解與把握。 1926

年是朱沅芷藝術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年,他與歐菲德等十位藝術家一同組建了位於舊金山的「現代畫廊」,舉行了生平首度的藝術個展,並且為華人子弟設立了「中華美術革命學校」。此外,他還認識了法國慕勒王儲伉儷,王子夫婦於次年贊助朱氏遠赴藝術之都巴黎進行深造。1926年所作的《雙重自畫像》(拍品編號414),便是一幅反映了朱沅芷這個時期作為一個華人藝術家的自省心境,總結著他逐漸成熟的藝術風格,更展現了他對未來去往巴黎發展藝術之路的抱負與希冀的珍貴作品。

作為美籍華裔畫家,朱沅芷在西方各個文化間輾轉的旅途中對自身的存在意識的思考在他的自畫像中留下烙印。朱氏之藝術風格演變與其個人內心的轉折一直反映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自畫像中。在朱沅芷的創作中,自畫像與詩作皆是他抒發思緒、宣洩情感的出口。繪畫的筆觸,便如同他詩作的字裡行間,展示著他真實的內心世界(圖1)。這幅對稱構圖的雙重自畫像,畫中兩副面孔徬彿互相凝望,又徬彿一前一後望向不同方向。畫面左方的人物由胭紅、緗黃、碧綠、及鈷藍等幾何形狀色塊組成,用色豔麗且飽和度極高,臉部輪廓突顯出立體主義強調的結構性。而右方肖像則更顯扁平,五官由細緻的筆觸勾勒而成,帶有中國古代人物畫中的神韻。面部肌膚以漸變的橙黃色階呈現,不僅還原了這位亞裔藝術家的種族特徵,更預示了其在「巴黎時期」(1927-30年) 開始使用柔和化的綫條所描繪出個人自信從容的形象,並偏愛使用如落日般柔美的黃色顏料以渲染畫面。兩張面孔重合、碰撞,塑造出了一位躊躇滿志的年輕華人藝術家形象,顯露著藝術此幅雙重自畫像中統一的傾斜筆觸,彰顯出朱沅芷作畫時講求的力度與次序感。色彩與線條相互交融,令作品整體如譜寫樂譜般調配得宜,散發著和諧的韻律。一如朱氏在1927年為友人林先生所繪畫的肖像 (拍品編號415),畫面中數個顏色不一的細小色塊拼湊成稜角分明的男人肖像。在拋棄了線條和輪
廓,以純色來詮釋三維的世界中,色彩的交錯排列體現空間的深淺,扁平而頗具力度的色塊塑造著畫面人物的的體積感。沉穩而徬彿流動中的色彩極富生命力地散發著畫中人的眼神與情緒,使得整幅畫作蘊藏著濃厚的人文內涵。家自信而躊躇、檢視著自身民族特徵而在西方探索著創新風格的內心世界。 1 2003

年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 《朱沅芷: 詩,散文,與藝術回憶》 西雅圖 美國 第141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