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 MING (ZHU MING, Chinese, B. 1938)
東西軒–比利時私人收藏
朱銘

太極系列

來源
香港 漢雅軒
現藏者於2002年購自上述畫廊
此作品附現藏者與作品之合照,照片含藝術家於2002年1月5日親筆題名及簽名
更多詳情

拍品專文

「東西」一詞今泛指的是各種物品之意,但其實最早的 古意則有方向的意思,參見唐代杜甫《兵車行》 「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 無東西,是從西到東不成行列的意思。 「東西軒」齋名取的正是古意,比利時收藏家伉儷 , 三十多年前來到香港,酷愛中國藝術,從古代陶瓷到近 現代畫。兩位藏家逾四十載苦心上下求索,收藏涵蓋跨 越了二千年中國文化藝術,正是東方與西方的結緣。



台灣雕刻家朱銘曾以其《太極系列》模糊東西方的界限,他曾說,「獨有中國傳統風格則過於保守,僅存西方風格則有失傳 承,但太極包含著一種國際化語言,可被理解與欣賞」。

朱銘的《太極系列》通過逐漸抽象化得以完美呈現,與朱銘日常 生活中的身心修練密不可分。他將太極招式轉化成精神修煉,同 時展示勢不可擋的內在精神力量。太極連續招數中的每一個鮮活 瞬間均被其盡數捕捉,並通過「身體」這一途徑,最終匯聚成反 映人類靈魂與人生哲學的宏大表達。 在《太極系列》中,作品的 尺寸、媒材以及每一作品的主題均有著極為豐富的變化,引觀者 進行各不相同的自我精神對話,並與個人的周遭環境進行溝通交流。


《太極系列》創作於1991年,此時正值朱銘的中年時期,作品 中斧劈痕跡顯現於樟木之上,完美體現了藝術家所強調的與自然 進行精神交流的理念,而這也是《太極系列》普遍的主題。木料 本身正是生命與時間的天然見證,季節及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盡現於紋理、線條與樹痂之中。朱銘的導師及同仁楊英風稱「朱 銘作品線條流暢,順應木料的天然紋理,其形態被塑以十足的溫 和與謙遜」,美得令人驚歎。

在《太極系列》的四件拍品中,藝術家減少細節刻畫,通過簡化 的幾何人物形象強調東方哲學中最為根本的主題,即陰陽平衡與氣韻和諧(氣乃維持生命的重要能量)。《單鞭下勢》(拍品編 號420) 於1997年以石料雕刻而成,在厚重的石料之上,「動」 與「靜」這一對立概念成功實現了壯美偉力的綜合平衡。朱銘與 自然的深層精神聯繫不僅表現於樹木、磐石這些自然媒材之上, 亦完美體現於青銅這一人造媒材中。兩尊以青銅塑成的《太極系列》作品(拍品編號421,拍品編號419)便堪稱顯例。在《太極系列》(拍品編號419)中,朱氏於人造金屬——青銅中完美塑造 出氣韻流動之效果的精湛技藝幾令人嘆為觀止。在《太極系列》 (拍品編號418) 中,人物的重量集中於左腳及左腿之上,被重力 作用所征服,此乃自然最為根本又最為強大的天道之一。與之相 比較,人物右腿高舉,迎接即將來臨的攻擊,而左腿則承受著沉 重的負荷,其對比完美體現了矛盾修飾法,即動中有靜。收回動 作在先,更為強勁的招式在後,這體現了東方哲學所強調的蓄勢 理念。作品並無人物臉部及身體的細節刻畫,但身體結構於各個 角度均展現出豐富的塊面,再次強調了避免冗雜,留足空間讓觀者自行解讀的理念。


朱銘通過他的太極人物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抽象主義結合,秉承「藝術即修行」的原則,著意表達天人合一,精神物質心靈三 者的契合。在其《太極系列》(拍品編號418) 裏,在流轉的時光與動態的空間中,自然元素之精髓—不朽—與人體動作之動勢並存。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