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劉國松在數十年的藝術鑽研中,開發許多新材料和技法,例如拓墨、撕紙筋及水拓法等代替毛筆來表現出特殊效果,以嶄新的手法,以及中國美術史上前所未見的嶄新主題承繼傳 統山水畫的精神。1967年,劉國松自歐美遊學歸國,此後 的作品可反映出其觀念與技法上的明顯轉變,如《蒼崖漁 隱》(Lot 510) 具狂草抽象的性格,透過用筆的節奏、韻律 及氣勢,使筆意完全融入水墨的表現中。又如《峽谷I》(Lot 511),劉國松將中國水墨畫中留白的概念延伸,畫中的白色部分時為純粹的抽象性表現, 時而又成為還原感官真實的媒介,使客觀理性的風景頓時化為藝術家主觀感性的呈現。關於此作的創作背景,劉國松當時在美國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的 獎學金,現藏者的父母-《卡美爾松果報》之擁有人在舊金山 灣區與藝術家會面不久後便透過Laky畫廊得到了這件作品。
更多實驗性的技巧可見於六十年代末期受到美國阿波羅號登 陸月球之啟發,以探索宇宙奧秘為題材的太空系列,《月之蛻變系列》(Lot 512) 中,顏色層次的精心安排使觀者流連忘返,部份色塊以拼貼方式增加肌理,提升了視覺層次。《日落海明天裂開》(Lot 513)屬八十年代起所創的漬墨系列作品,在劉國松稱之的「可控制的偶然效果」下,使得畫面時 而像微觀下的有機細胞,時而像層層相疊的雲母片,讓此時 期的作品別具逸趣。《如來》(Lot 514) 是近期的創作,呼應 前期的太空系列,月亮的位置變化是劉國松常見的題材,映 像重疊的圓月隱含著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之意涵。「如來」 是梵語,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意指就像來了一樣。劉國松 筆下的月亮彷彿即將來到地球,刻意拉長畫面的格式集中地 加強了構圖的遠近距離和動勢。
更多實驗性的技巧可見於六十年代末期受到美國阿波羅號登 陸月球之啟發,以探索宇宙奧秘為題材的太空系列,《月之蛻變系列》(Lot 512) 中,顏色層次的精心安排使觀者流連忘返,部份色塊以拼貼方式增加肌理,提升了視覺層次。《日落海明天裂開》(Lot 513)屬八十年代起所創的漬墨系列作品,在劉國松稱之的「可控制的偶然效果」下,使得畫面時 而像微觀下的有機細胞,時而像層層相疊的雲母片,讓此時 期的作品別具逸趣。《如來》(Lot 514) 是近期的創作,呼應 前期的太空系列,月亮的位置變化是劉國松常見的題材,映 像重疊的圓月隱含著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之意涵。「如來」 是梵語,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意指就像來了一樣。劉國松 筆下的月亮彷彿即將來到地球,刻意拉長畫面的格式集中地 加強了構圖的遠近距離和動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