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山子雕工俐落,層次豐富,生動刻畫阿必達尊者端坐石窟中,旁邊擺放著香爐及香盒,一手執拿經書,構圖跟五代高僧貫休作畫的十六羅漢圖非常接近。乾隆皇帝於1757年第二次南巡期間,到杭州西湖聖恩寺禮拜,並首次看到該寺收藏的貫休十六羅漢圖,對之大為欣賞,不但親筆在畫上題字,亦命宮廷畫師丁觀鵬仿畫。皇帝對十六羅漢圖珍重不已,朝廷亦出現大量以羅漢圖為藍本的藝術品,其中以玉器為多。如本山子上刻有乾隆年款及御題詩,可見乾隆帝非常珍愛以十六羅漢圖為題材的器物。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嵌玉十六羅漢大屏風,上面阿必達尊者造型與本拍品非常相似,均是以貫休作品為藍本。另外山子底部刻寫《十六》,表示主題人物為第十六羅漢阿必達尊者,可從中推測當時供養的羅漢像不止一尊,非常有可能是一整套十六或更多尊。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叛軍攻陷杭州,聖恩寺遭劫難,貫休原作從此流失,幸而通過各類獻予乾隆皇帝的羅漢圖文物如本山子,使今人仍能從中窺探貫休真跡之風采。1758年,清廷平定準噶爾叛亂,收復新疆,使得清廷能取得上好的玉料,也因此能作出精美的大型玉雕作品。此件玉山正是乾隆皇帝文治武功鼎盛時期的最佳見証。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一件玉羅漢山子 (館藏編號02.18.640),上刻「第八位嘎納嘎喇錣雜尊者」、御製贊及乾隆印五章,羅漢造型與本山子風格相似,應為同一組作品。另外大英博物館藏一件題材相類的玉山子,雕刻一羅漢端坐石椅上,旁有童子伺候,岩面上刻「第九位拔嘎沽拉尊者」,可資參考(館藏編號1930,1217.15)。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一件玉羅漢山子 (館藏編號02.18.640),上刻「第八位嘎納嘎喇錣雜尊者」、御製贊及乾隆印五章,羅漢造型與本山子風格相似,應為同一組作品。另外大英博物館藏一件題材相類的玉山子,雕刻一羅漢端坐石椅上,旁有童子伺候,岩面上刻「第九位拔嘎沽拉尊者」,可資參考(館藏編號1930,12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