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 (拍品編號 1346)張大千的畫作常以文人高士為主題,但如《秋山獨往圖》相仿的巨構,卻實屬稀有。畫中人從遠方歸來,雖然望向觀者,但其意卻在身後的湖泊,正如畫中題識所言,彷彿步履踉蹌,稍有微醺之態。此畫創作之時,恰逢張大千藝術進程中極其重要的轉折之期。1932年,在蘇州網師園居住期間,張大千與書法家、收藏家葉恭綽成為摯友,亦受其鼓勵,開始學習工筆及人物畫。當時人物畫對張大千而言並非陌生,但其師古的早期作品以清朝人物畫風格為主導,線條傾向疲軟。葉恭綽鼓勵張大千去研習元朝作品,尤其是其細緻、有力、典雅、輕似遊絲的線條,以專精人物畫。葉恭綽曾道:“人物畫之在今日,已達窮變通久之期,第無人克肩此任,大千收藏既富、功力尤深……意開徑獨行,當非異人任也。”上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張大千的藝術創作達到全盛巔峰之期,融古而自變其格。深受敦煌之行及壁畫藝術的影響,張大千筆下人物愈發工細,並擅長描繪在不同環境中的人物。文人高士在中國傳統書畫中為極常見的主題,而本幀亦可能為張大千的自畫像。雖然畫家身居當代,畫中高士仍為寬袍大袖,作傳統打扮,以古裝為主,表現出其對歷史的嚮往。張大千筆下的高士或彷彿若有所思,或神情悠閒瀟灑,水袖、飄帶容易表現風動、飄逸的氣質,充分展現了張大千對工筆人物畫的駕馭。畫中高士手持書卷,葫蘆酒壺圓潤飽滿,在傳統文化中亦有繁茂吉祥之寓意,或許恰是題詩中提到的“喚起朱頰酒一尊”。觀者的焦點落在前景衣衫飄逸的高士身上,畫家以簡單數筆描畫人物的姿態動感,帶些許醉意。人物置於山水之中,左為樹林邊陲,廣闊的湖泊則留白,塑造值得高士細賞的隱世桃源美景。張大千兼探倪瓚山水筆法,以簡約疏淡的山水入景,造成空間的廣闊感,有古代書畫中幽深之意境。畫中背景的秋松樹皮粗糙,老柏虬曲盤繞,而松柏均有長壽的寓意。松柏的枝幹給予畫面左側象征性及空間上的重量感,同右側湖泊邊上的寥寥幾筆勾勒出的葦叢形成鮮明的對比。1948年冬,張大千離開中國大陸,而《秋山獨往圖》作於同年春,或許畫中獨行的高士隱約暗示了即將遠行、另覓容身地的願景,又間接地抒發了畫家離鄉別井、孑然一身的情感。
張大千
秋山獨往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八年作
細節
張大千
秋山獨往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八年作
題識:
喚起朱顏酒一尊,登山臨水意猶溫。
朝紅暮葉春來路,縱老西風識舊痕。
戊子(1948年)四月寫秋山獨往圖,大千居士張爰。
鈐印: 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壽大吉又日利
89.6 x 135 cm. (35 ¼ x 53 1/8 in.)
秋山獨往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八年作
題識:
喚起朱顏酒一尊,登山臨水意猶溫。
朝紅暮葉春來路,縱老西風識舊痕。
戊子(1948年)四月寫秋山獨往圖,大千居士張爰。
鈐印: 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壽大吉又日利
89.6 x 135 cm. (35 ¼ x 53 1/8 in.)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is lot is withdrawn.
此拍品已撤拍 ◦
此拍品已撤拍 ◦
榮譽呈獻
Sandy Y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