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李傑1978年生於香港, 近年旅居台灣創作。他在2013年代表香港出席威尼斯雙年展, 今年於S. M .A. K . 和Walker Art Center 同時舉行個展,他是目前最備受國際關注的年輕亞洲藝術家之一。
大學時代的李傑已開始布上手繪條紋圖案的實驗,這些「繪畫」被賦予了真實功能,並進入日常生活。2003年香港「沙士」暴發期間, 李傑和友人到郊外野餐,即興地把一塊手繪布作為野餐布,之後創作了《星期天下午:與友人和手繪布於西貢榕樹澳野餐》。從此他的手繪布獲得了各種實用功能,但他真正關心的是,作品和事件之間的隨便和偶然關係。正如《手繪布用作毛巾》(Lot 122)中那件掛在浴室內的布,只是沉默地觀看著平淡的時刻,既不批判現實,也不顧盼自憐,只默默地傳達藝術家既私密又迷糊的主觀感情。
對現成物的迷戀是李傑創作上的另一個特徵。《Nivea Night pack》(Lot 123)是建立於對現成產品的思考而創作的「物件」。他用顏料在紙板上塗上粉淺而且甜美得像糖果的色彩,然後用噴墨印上不同產品的商標,令它看似繪畫,又像陳舊的包裝。他曾言孩童年代對一般玩具不感興趣,卻對個人護理產品愛不釋手。他對潔淨亦有一種偏執,經常一天內多次沐浴,因而在最私密的狀態下經常面對日常的大眾化產品。對李傑而言,創作紙板畫並非為了表面地批判帶有殖民色彩的消費主義,而是為了思考自己與身邊的物件的最真切關係,以及個人與其產生的情緒。
與其說李傑的作品是繪畫,有時更如他自言接近「陳設」的形式。他的作品跟客廳、浴室、廚房空間結合,產生了比繪畫本身更廣的意義,我們在觀看中,實際已不自覺地潛入了藝術家的私人空間,遇上他每一段回憶和感受。
大學時代的李傑已開始布上手繪條紋圖案的實驗,這些「繪畫」被賦予了真實功能,並進入日常生活。2003年香港「沙士」暴發期間, 李傑和友人到郊外野餐,即興地把一塊手繪布作為野餐布,之後創作了《星期天下午:與友人和手繪布於西貢榕樹澳野餐》。從此他的手繪布獲得了各種實用功能,但他真正關心的是,作品和事件之間的隨便和偶然關係。正如《手繪布用作毛巾》(Lot 122)中那件掛在浴室內的布,只是沉默地觀看著平淡的時刻,既不批判現實,也不顧盼自憐,只默默地傳達藝術家既私密又迷糊的主觀感情。
對現成物的迷戀是李傑創作上的另一個特徵。《Nivea Night pack》(Lot 123)是建立於對現成產品的思考而創作的「物件」。他用顏料在紙板上塗上粉淺而且甜美得像糖果的色彩,然後用噴墨印上不同產品的商標,令它看似繪畫,又像陳舊的包裝。他曾言孩童年代對一般玩具不感興趣,卻對個人護理產品愛不釋手。他對潔淨亦有一種偏執,經常一天內多次沐浴,因而在最私密的狀態下經常面對日常的大眾化產品。對李傑而言,創作紙板畫並非為了表面地批判帶有殖民色彩的消費主義,而是為了思考自己與身邊的物件的最真切關係,以及個人與其產生的情緒。
與其說李傑的作品是繪畫,有時更如他自言接近「陳設」的形式。他的作品跟客廳、浴室、廚房空間結合,產生了比繪畫本身更廣的意義,我們在觀看中,實際已不自覺地潛入了藝術家的私人空間,遇上他每一段回憶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