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獨有中國傳統風格則過於保守,僅存西方風格則有失傳承,但太極包含著一種國際化語言,可被理解與欣賞。」
— 朱銘
生於1938年,台灣雕刻家朱銘自1970年代成名於台灣藝壇,在1983年開始在紐約獲得國際藝壇的關注。朱銘年青時師從李金銓,在這段時期掌握不同物料的雕刻技術。 1959年,他回到通霄,開設工作室,及後贏得本土展覽多個獎項後,決定拜師剛剛在羅馬歸國的雕塑家楊英風。
1976年,楊英風建議朱銘練習太極拳以強健體魄,因此朱銘在接觸太極拳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柔美中蘊含力量的太極精髓,而進一步將此精神與堅硬的雕刻材質結合,創作出有名的太極系列作品。
朱銘的《太極系列》並非模仿太極拳中特定的招式套路,而是隨著藝術家對於拳法的貫通,以雕塑的外在形式呈現內在精神,肢體語言的轉折因而蘊含勁力的輕重緩急。《太極系列》不僅象徵了藝術家徹底脫離題材的說明性和具像束縛,進入一種純粹形式的精神性與造形性,更奠定了他在亞洲藝壇的地位,不論就外在視覺的造型語言或東方傳統文化精神的提煉而言,《太極系列》均代表了亞洲現代美術進程中鮮明的里程碑。
— 朱銘
生於1938年,台灣雕刻家朱銘自1970年代成名於台灣藝壇,在1983年開始在紐約獲得國際藝壇的關注。朱銘年青時師從李金銓,在這段時期掌握不同物料的雕刻技術。 1959年,他回到通霄,開設工作室,及後贏得本土展覽多個獎項後,決定拜師剛剛在羅馬歸國的雕塑家楊英風。
1976年,楊英風建議朱銘練習太極拳以強健體魄,因此朱銘在接觸太極拳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柔美中蘊含力量的太極精髓,而進一步將此精神與堅硬的雕刻材質結合,創作出有名的太極系列作品。
朱銘的《太極系列》並非模仿太極拳中特定的招式套路,而是隨著藝術家對於拳法的貫通,以雕塑的外在形式呈現內在精神,肢體語言的轉折因而蘊含勁力的輕重緩急。《太極系列》不僅象徵了藝術家徹底脫離題材的說明性和具像束縛,進入一種純粹形式的精神性與造形性,更奠定了他在亞洲藝壇的地位,不論就外在視覺的造型語言或東方傳統文化精神的提煉而言,《太極系列》均代表了亞洲現代美術進程中鮮明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