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兩方硯皆為西漢古瓦改制,一方繆篆書「永受嘉福」,另一方篆書「漢並天下」。以古瓦改制硯臺古已有之,蓋因瓦當為澂泥製之,適於發墨。唐朝吳融《古硯瓦賦》曰:「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可見唐代文人就已有改古瓦為硯的事例。清代金石考據之學熾盛,珍藏古瓦為硯更成爲了文人之雅事。
關於「永受嘉福」瓦當文字的考據,可見程敦著刊刻於乾隆丁未(1787年)的《秦漢瓦當文字》一書,書中錄俞太學之說釋其文字為「椒風嘉祥」又增己說定為「迎風嘉祥」四字,然程氏亦不敢遽斷。(圖一)待書已成,程敦將其寄鄭耘門閣學以就正,得其答復解為「永受嘉福」,遂成定説。程氏因將鄭說附刊於其書卷首,而於書中保留原文,以不敢掠美故也,實為考據史上的一段佳話。本件瓦當硯的盒内抄錄有程氏著錄及鄭耘門閣學與程敦書,可見近代日本藏家對我國金石文化的研習與推崇。至於「漢並天下」瓦為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初建漢朝時所製,有海内皆臣,並有天下之意。
關於「永受嘉福」瓦當文字的考據,可見程敦著刊刻於乾隆丁未(1787年)的《秦漢瓦當文字》一書,書中錄俞太學之說釋其文字為「椒風嘉祥」又增己說定為「迎風嘉祥」四字,然程氏亦不敢遽斷。(圖一)待書已成,程敦將其寄鄭耘門閣學以就正,得其答復解為「永受嘉福」,遂成定説。程氏因將鄭說附刊於其書卷首,而於書中保留原文,以不敢掠美故也,實為考據史上的一段佳話。本件瓦當硯的盒内抄錄有程氏著錄及鄭耘門閣學與程敦書,可見近代日本藏家對我國金石文化的研習與推崇。至於「漢並天下」瓦為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初建漢朝時所製,有海内皆臣,並有天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