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岡本太郎:萬物有靈的超現實
岡本太郎(1911-1996)是日本戰後藝術的革命者。他挑戰當時彊化的日本藝壇,提出前衛的理念,為後來的藝術家開啟了一扇門。岡本是少數的日本藝術家獲得當時西方藝壇的肯定。他最為人認識的作品《太陽塔》(圖1),直到今天依然屹立在世博紀念公園的中心,是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象徵。他的早期創作《Foraine》(1938年作,圖2)獲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收藏。
1929年岡本首次前往巴黎,他結識了1930年代活躍巴黎的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家。他是當時少數逗留在西方的日本藝術家,更是為數不多全身參與西方主流藝術運動的日本藝術家。1931年岡本加入了「抽象創作」團體,是當時最年輕的成員,隨後在1936年參加「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由於戰爭爆發,岡本被逼返回日本,因而中斷了他在歐洲的藝術發展。
岡本對日本戰後藝術的影響在於他勇於提出破舊立新的理念。他堅定地顛覆「悅人」的藝術。岡本的學生飯田善國回憶1948年,岡本在一節教授畢加索的課堂上宣稱:「我們需要有如惡魔般的能量,摧毀不合時宜的一切,然後像畢加索般重建日本的藝術世界。」岡本認為,藝術不應該美化,不應該是熟練的技巧,不應該「悅人」。藝術必須是「具爭議的」。他的觀念不但影響60年代的日本藝術,並激發年輕藝術家,包括篠原有司男。
岡本太郎的名作《叢林定律》(圖3)以富有卡通味道的怪物來批評法西斯主義。那頭身上出現大拉鍊的怪物是岡本隱喻法西斯主義的象徵。看來凶狠的怪物,一旦拉鍊被打開,便揭破他內裡是空無一物。岡本的父親是一名漫畫家和作家,父親的漫畫作品啟發了岡本那些富有卡通味道的怪物。岡本油畫中誇張的角色,一方面回溯萬物有靈的日本宗教中的神靈造型(圖4),另一方面把日本這極富想像的視覺傳統(圖5),接軌西方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圖6)。
作於1963年的《作品》(拍品編號489)中,那些充滿活力的怪物已解構成純粹的形式、顏色和筆觸,但強烈的表現力有增無減。中央部份一團如紅色火焰般的圖案被白色、海軍藍色的漩渦包圍,畫面彷彿有一道如地心吸力的力量,把那道大膽而有力的黑線轉進去。畫面充滿無窮的張力,是岡本太郎關注戰後時期人類生存狀況的體現。1996年岡本太郎去世後,藝術家自1954年開始使用的工作室改建成岡本太郎美術館。
岡本太郎(1911-1996)是日本戰後藝術的革命者。他挑戰當時彊化的日本藝壇,提出前衛的理念,為後來的藝術家開啟了一扇門。岡本是少數的日本藝術家獲得當時西方藝壇的肯定。他最為人認識的作品《太陽塔》(圖1),直到今天依然屹立在世博紀念公園的中心,是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象徵。他的早期創作《Foraine》(1938年作,圖2)獲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收藏。
1929年岡本首次前往巴黎,他結識了1930年代活躍巴黎的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家。他是當時少數逗留在西方的日本藝術家,更是為數不多全身參與西方主流藝術運動的日本藝術家。1931年岡本加入了「抽象創作」團體,是當時最年輕的成員,隨後在1936年參加「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由於戰爭爆發,岡本被逼返回日本,因而中斷了他在歐洲的藝術發展。
岡本對日本戰後藝術的影響在於他勇於提出破舊立新的理念。他堅定地顛覆「悅人」的藝術。岡本的學生飯田善國回憶1948年,岡本在一節教授畢加索的課堂上宣稱:「我們需要有如惡魔般的能量,摧毀不合時宜的一切,然後像畢加索般重建日本的藝術世界。」岡本認為,藝術不應該美化,不應該是熟練的技巧,不應該「悅人」。藝術必須是「具爭議的」。他的觀念不但影響60年代的日本藝術,並激發年輕藝術家,包括篠原有司男。
岡本太郎的名作《叢林定律》(圖3)以富有卡通味道的怪物來批評法西斯主義。那頭身上出現大拉鍊的怪物是岡本隱喻法西斯主義的象徵。看來凶狠的怪物,一旦拉鍊被打開,便揭破他內裡是空無一物。岡本的父親是一名漫畫家和作家,父親的漫畫作品啟發了岡本那些富有卡通味道的怪物。岡本油畫中誇張的角色,一方面回溯萬物有靈的日本宗教中的神靈造型(圖4),另一方面把日本這極富想像的視覺傳統(圖5),接軌西方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圖6)。
作於1963年的《作品》(拍品編號489)中,那些充滿活力的怪物已解構成純粹的形式、顏色和筆觸,但強烈的表現力有增無減。中央部份一團如紅色火焰般的圖案被白色、海軍藍色的漩渦包圍,畫面彷彿有一道如地心吸力的力量,把那道大膽而有力的黑線轉進去。畫面充滿無窮的張力,是岡本太郎關注戰後時期人類生存狀況的體現。1996年岡本太郎去世後,藝術家自1954年開始使用的工作室改建成岡本太郎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