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類似本品之執壺流行於公元十世紀晚期至十一世紀,當時中國北方有不少窯址進行燒製。斜折的壺肩及其上連接頸部的曲柄,均證明其造型是由金銀器發展而來。
一件與此壺形製極為相似之定窯執壺,現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並刊於《世界陶磁全集:宋》,第12冊,東京,1977年,編號133。書中將此壺定為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但壺之造型並非素身,除壺腹刻飾蓮瓣紋外、流部與柄部亦有模印裝飾。此外,耀州窯早期亦燒製類似造型之執壺,可參考一件原屬Charles B. Hoyt收藏,現入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此壺定年為十一世紀上半葉,但造型則是圓腹,無折肩,且口部略撇,其收錄於同上,編號184。雖然如此,陜西省銅川市耀州窯博物館亦見有同樣折肩的例子,見《中國陶瓷全集:耀州窯》,第10次,1985年,編號17。
一件與此壺形製極為相似之定窯執壺,現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並刊於《世界陶磁全集:宋》,第12冊,東京,1977年,編號133。書中將此壺定為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但壺之造型並非素身,除壺腹刻飾蓮瓣紋外、流部與柄部亦有模印裝飾。此外,耀州窯早期亦燒製類似造型之執壺,可參考一件原屬Charles B. Hoyt收藏,現入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此壺定年為十一世紀上半葉,但造型則是圓腹,無折肩,且口部略撇,其收錄於同上,編號184。雖然如此,陜西省銅川市耀州窯博物館亦見有同樣折肩的例子,見《中國陶瓷全集:耀州窯》,第10次,1985年,編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