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華人現代繪畫開拓大師,吳大羽於1920 年代中期留學法國,為第一批參與中國政府勤工儉學文化交流計畫的藝術家之一,因而於彼邦接觸到野獸派、印象派、立體 派等重要現代藝術運動,並且深受塞尚、畢卡索和馬諦斯影響。返國任教後,他帶領學生對現代中國藝術進行 改革與發展,培育出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第二代 兼融中西藝術的畫壇翹楚,他們打破中西美學的藩籬, 開創出完全屬於他們的現代流派。雖然在藝術上有著重 要的創新成就,但吳大羽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 於1966 年開始文化大革命的騷動正滋長著,吳大羽所推崇的西方抽象藝術在當時被譴責為是反革命的思想, 他因而遭受不公正的對待與批判。許多他的手稿、文件 以及畫作都被抄沒。然而,吳大羽並沒有因此停止創作, 他將畫室遷至狹窄的閣樓,畫出小尺寸的畫作,然後藏 進抽屜。僅比五十公分略高的《釆韻29》( 拍品編號 30) 便是一幅這樣的作品。
橫跨再現和抽象之間的界限,吳大羽的《釆韻29》中對於形體鬆散與解構性的再現方式表現出一份簡樸莊嚴的 美。色調的使用上出現隱晦的黃色暈染筆觸,時而融入 搶眼的金黃,賦予整體冷色調的構圖更多的活力。這樣亮色的局部細節與在畫布上舞動與充滿詩意般變化多端 的藍色形成對比,時而表現出控制力與平衡感,時而充 滿即興的爆發力。除了視覺上的色彩對比,吳大羽所選用的顏色也展現出其文化根源,在中國文化裡,黃色與 藍色代表永恆、天地、更新和生機,也是中國古代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圖1)
雖然是刻意地表現出抽象的構圖,那些流轉的曲線和縱橫交錯的筆跡,卻完全保留了吳大羽作品的一體性和個性。右側那些蔚藍的筆觸瞬間抓住目光,橫向的流動如 同一扇有著分格的窗一般,將在遠處的寬廣世界納入於框架中,也呼應著馬諦斯的畫作《坦吉爾:窗外的風景》。 ( 圖2) 那些相對整齊的線條,與左邊的複雜動態形成對比,提供一息喘氣空間。一簇簇絲絨般的強烈墨黑團簇 之間有著一片狂野的「乾筆」,顯露出畫布本身白色的 面積。色塊中有多層 次的色調變化, 各種鮮艷色彩互相交錯、 併合、分裂、激切地 爭取著空間, 彼此之間生起各種空間和層 次的關係, 在小小的 畫面空間上展現引人 入勝的視覺張力, 煥發出如音樂韻律、或 是舞蹈旋律的動感。 飄渺的黃搭配上薄紗般的藍, 在實與虛之 間飄動, 賦予畫作深 度和立體感。 兩個境 界共存於一幅畫中, 更是讓各自的繁茂與 寧靜得以被放大。
《釆韻29》明顯地表現出立體主義對吳大 羽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打破長期以來從單一角度再現主 題的慣例,立體派大師如布拉克與畢卡索皆創作出不能直接從正面角度傳達的各種特徵。( 圖3、4) 吳大羽也同樣的將畫中的主題切割,更進一步的透過重複的重整 以及解構打破界線,創造出稍稍超出觀者掌握但仍可辨識出主題的構圖。吳大羽與其同期的西方現代藝術家都 破除了他們曾接受的正統學術訓練所設定的限制,但也表現出屬於他們的慣例,也許源自於他們正規訓練的背景,這些藝術家們似乎對於敞開的窗前的靜物,或是透過整齊的窗格玻璃構築外面的世界有著特殊興趣,也因此表現出他們的一種集體欲望,企圖超越早前對於再現之規範的種種制約,往前邁進投身進入遠方浩瀚的世界。
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同時,吳大羽也擁抱儒學與道學,成功的將兩派思想與西方哲思流派與媒材結合。西方藝術家將色彩視作可表現出獨立特質的元素,而吳大羽對色彩的運用十分突出,因為顏色在傳統中國畫作中並不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題材。傳統水墨畫有「墨分五 色」的理論,都是透過墨來表現,指的是墨的乾、濕、濃、 淡、焦。在傳統繪畫的領域中,雖然只運用了單一的墨色,但是透過深淺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可以完美的 表現出各種物與景。文人畫家可用墨詮釋出位於前景的崎嶇樹枝,也同時可以表現出在同一個景色中座落於遠 方被霧氣籠罩的山嶺。( 圖5) 吳大羽將傳統中華美學中 墨的應用與西方色彩學結合,不單單只是靠簡化的選色, 同時也加入了豐富的質感,以中國書法的揮瀟寫意來經營色彩。
儘管摒棄敘事性的題材,吳大羽的作品於疏簡中仍見嚴 緊組織,賦予畫中的主題生命力。不追求具體姿態的重現,選擇用自身最深層、最具共鳴的人類情感來回應畫 中的主題,精闢的提取其本質和輕鬆的輪廓,詮釋出其 內在的靈魂。這樣的處理方式同時仿效中國水墨畫以及 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一筆一劃透過動作與力道的仔細 控制將西方媒材油彩繪於畫布上,表現出中國水墨畫中對於每一道筆觸都需具備意義與目的的執著。吳大羽是一位有著深厚的自我信仰以及高度智慧,將創作基礎建 立在對於自我心思的培育的藝術家。
藝術總是迂迴曲折,不單就藝術的創作歷程而言,就是 藝術家能否在美術史上得到應得的地位、正確的評價, 也取決於時間和藝術史家的識見。但傑出的藝術家,縱然因為若干原因,藝術成就一時被忽略,但時間淘沙得金,他的藝術成就總會被肯定和展現出來的。吳大羽可 說是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因為時代和識見的局限,吳冠 中曾感嘆的提到吳大羽一度「長耘於空漠」而成就「被 遺忘」,甚至激起趙無極要把吳大羽「擺回他應得的地 位」之嘆。當我們追本溯源,回歸於中國現代藝術發展 的源頭,吳大羽開創性的地位便會清楚顯現,他對色彩美學、美與抽象等的探索走在時代之先,極具現代性和美學意義,也和現代西方野獸派、抽象表現主義等浪潮 遙相契合,為後來的中國現代藝術奠定一個發展的方向。 吳大羽的創作所蘊含的美學意義和歷史價值是應該得到 肯定和被展現的。
橫跨再現和抽象之間的界限,吳大羽的《釆韻29》中對於形體鬆散與解構性的再現方式表現出一份簡樸莊嚴的 美。色調的使用上出現隱晦的黃色暈染筆觸,時而融入 搶眼的金黃,賦予整體冷色調的構圖更多的活力。這樣亮色的局部細節與在畫布上舞動與充滿詩意般變化多端 的藍色形成對比,時而表現出控制力與平衡感,時而充 滿即興的爆發力。除了視覺上的色彩對比,吳大羽所選用的顏色也展現出其文化根源,在中國文化裡,黃色與 藍色代表永恆、天地、更新和生機,也是中國古代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圖1)
雖然是刻意地表現出抽象的構圖,那些流轉的曲線和縱橫交錯的筆跡,卻完全保留了吳大羽作品的一體性和個性。右側那些蔚藍的筆觸瞬間抓住目光,橫向的流動如 同一扇有著分格的窗一般,將在遠處的寬廣世界納入於框架中,也呼應著馬諦斯的畫作《坦吉爾:窗外的風景》。 ( 圖2) 那些相對整齊的線條,與左邊的複雜動態形成對比,提供一息喘氣空間。一簇簇絲絨般的強烈墨黑團簇 之間有著一片狂野的「乾筆」,顯露出畫布本身白色的 面積。色塊中有多層 次的色調變化, 各種鮮艷色彩互相交錯、 併合、分裂、激切地 爭取著空間, 彼此之間生起各種空間和層 次的關係, 在小小的 畫面空間上展現引人 入勝的視覺張力, 煥發出如音樂韻律、或 是舞蹈旋律的動感。 飄渺的黃搭配上薄紗般的藍, 在實與虛之 間飄動, 賦予畫作深 度和立體感。 兩個境 界共存於一幅畫中, 更是讓各自的繁茂與 寧靜得以被放大。
《釆韻29》明顯地表現出立體主義對吳大 羽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打破長期以來從單一角度再現主 題的慣例,立體派大師如布拉克與畢卡索皆創作出不能直接從正面角度傳達的各種特徵。( 圖3、4) 吳大羽也同樣的將畫中的主題切割,更進一步的透過重複的重整 以及解構打破界線,創造出稍稍超出觀者掌握但仍可辨識出主題的構圖。吳大羽與其同期的西方現代藝術家都 破除了他們曾接受的正統學術訓練所設定的限制,但也表現出屬於他們的慣例,也許源自於他們正規訓練的背景,這些藝術家們似乎對於敞開的窗前的靜物,或是透過整齊的窗格玻璃構築外面的世界有著特殊興趣,也因此表現出他們的一種集體欲望,企圖超越早前對於再現之規範的種種制約,往前邁進投身進入遠方浩瀚的世界。
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同時,吳大羽也擁抱儒學與道學,成功的將兩派思想與西方哲思流派與媒材結合。西方藝術家將色彩視作可表現出獨立特質的元素,而吳大羽對色彩的運用十分突出,因為顏色在傳統中國畫作中並不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題材。傳統水墨畫有「墨分五 色」的理論,都是透過墨來表現,指的是墨的乾、濕、濃、 淡、焦。在傳統繪畫的領域中,雖然只運用了單一的墨色,但是透過深淺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可以完美的 表現出各種物與景。文人畫家可用墨詮釋出位於前景的崎嶇樹枝,也同時可以表現出在同一個景色中座落於遠 方被霧氣籠罩的山嶺。( 圖5) 吳大羽將傳統中華美學中 墨的應用與西方色彩學結合,不單單只是靠簡化的選色, 同時也加入了豐富的質感,以中國書法的揮瀟寫意來經營色彩。
儘管摒棄敘事性的題材,吳大羽的作品於疏簡中仍見嚴 緊組織,賦予畫中的主題生命力。不追求具體姿態的重現,選擇用自身最深層、最具共鳴的人類情感來回應畫 中的主題,精闢的提取其本質和輕鬆的輪廓,詮釋出其 內在的靈魂。這樣的處理方式同時仿效中國水墨畫以及 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一筆一劃透過動作與力道的仔細 控制將西方媒材油彩繪於畫布上,表現出中國水墨畫中對於每一道筆觸都需具備意義與目的的執著。吳大羽是一位有著深厚的自我信仰以及高度智慧,將創作基礎建 立在對於自我心思的培育的藝術家。
藝術總是迂迴曲折,不單就藝術的創作歷程而言,就是 藝術家能否在美術史上得到應得的地位、正確的評價, 也取決於時間和藝術史家的識見。但傑出的藝術家,縱然因為若干原因,藝術成就一時被忽略,但時間淘沙得金,他的藝術成就總會被肯定和展現出來的。吳大羽可 說是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因為時代和識見的局限,吳冠 中曾感嘆的提到吳大羽一度「長耘於空漠」而成就「被 遺忘」,甚至激起趙無極要把吳大羽「擺回他應得的地 位」之嘆。當我們追本溯源,回歸於中國現代藝術發展 的源頭,吳大羽開創性的地位便會清楚顯現,他對色彩美學、美與抽象等的探索走在時代之先,極具現代性和美學意義,也和現代西方野獸派、抽象表現主義等浪潮 遙相契合,為後來的中國現代藝術奠定一個發展的方向。 吳大羽的創作所蘊含的美學意義和歷史價值是應該得到 肯定和被展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