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LEE (SINGAPORE, B. 1963)
李綾瑄(新加坡,1963年生)

紫色憂鬱 II

細節
李綾瑄
李綾瑄(新加坡,1963年生)
紫色憂鬱 II
壓克力 畫布
146 x 135 x 5 cm. (57 1/2 x 53 1/8 x 2 in.)
2010年作
來源
奥沙畫廊 香港
展覽
2010年5月1日-6月27日 「表徵的重負:當今亞洲抽象派」 奧沙畫廊 香港

榮譽呈獻

Jessica Hsu
Jessica Hsu

拍品專文

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的作品應有更多的認同。觀乎《紫色憂鬱 II》(拍品編號156),觀者必須直面它,它同時帶來視覺和物理效果,觀者需從不同角度和視角接近作品。李綾瑄在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畢業,取得美術學士學位及時裝設計文憑。她的多重感官作品脫離了雕塑或油畫的清晰界限,自如遊走在兩者之間。《紫色憂鬱 II》亦同出一理,畫面的蛻變令人無法辨認,而且與傳統繪畫並無形式上的關係。

李綾瑄的重點不是作品表面的物料性質,而是透過充滿質感的畫面引起我們本能的感官慾望,從而令人注意到藝術品、觀者和空間的三重關係。她的創作宗旨令人想起1960年代的極簡主義,例如唐納德・賈德、卡爾・安德亞、羅伯特・莫里斯,他們也曾類似地打破雕塑和繪畫之間的傳統分界,邀請觀眾自行分析作品所在的語境。不過,她運用一種完全自創的視覺語言,並無徹底放棄繪畫,而是透過操縱物料,達到非常近似繪畫的效果,由此而自成一格。

李綾瑄用獨創的 「繪畫」方法所塑造出來的形態充滿源自本能的感官性質——濃稠的顏料被大筆灑潑、互疊累積,一條條畫布被堆砌成一幅觸感豐滿的風景畫——暗示一種無約束的過剩狀態。在《紫色憂鬱 II》,濃密相間的紫色和藍色布帶之間,斑駁灑落着粉紅色和紅色,它們無限重複,效果鮮豔奪目。李綾瑄的作品一直強調築構的物理行為,作為她在生產過程中的創作行為指標。同時,她的作品裡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破壞意味,只要隨意拉動任何一條布,這組被精心堆砌起來的畫布就會解體散開。這種分歧不知不覺地在她的作品注入一種脆弱感,透露與人類生存狀態一語雙關的意味。

李綾瑄拒用傳統藝術形式去創作,透過解構並顛覆繪畫的固有角色,揭露其理論體系和結構,將原本的配角改為結構主角,畫布不再是 「通向世界的窗口」。《紫色憂鬱 II》展現了這個形式主義的理念,將以往一貫被忽略的畫布邊緣變成作品的主要畫面,質問繪畫固有的慣例。雖然如此,李綾瑄從未忽略美感的重要性,她的所有作品都是一幅幅令人目不暇給、驚嘆不已的美術盛宴。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