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王懷慶的架構不只是單一的形式規範,因民族的魂魄,石濤的心眼,都啟示了王懷慶探索的方向……作者竭力發揮『黑』之威脅力,強調黑與白的交織,推敲肌理的鋪墊,經營無聲有序的生命空間,以孕育童心。」
- 吳冠中
王懷慶於1944年生於北京,自小已接受嚴格科班鍛鍊,從美術學院附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研究生課程,其中受提倡融合中西、發展中國藝術特色的吳冠中之影響尤其深遠。王氏自80年代中開始脫離具象繪畫,通過「建構」、「重構」和「解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和傢俱,發展出充滿個人色彩的藝術風格。是次夜拍呈現王氏其中的一幅恢弘鉅作——天工開物(三)(拍品編號76),充分展現藝術家藉高度濃縮的當代創作語彙,呈現出凝重而含蓄,具有深厚中國傳統藝術修養和精神氣息的作品。
抽象的藝術語彙 重新演繹中國古老文化
早年王氏走訪紹興,被江南水鄉特有的黑瓦白牆建築和清雅簡潔的傢俱風格深深吸引。在《天工開物(三)》中,藝術家以一道道長短不一、粗細有別、且縱橫排列的黑色線條作為骨幹,又以錯落散佈的點狀作穿插。畫面沒有任何具像的元素,卻不禁令人聯想到紹興水鄉的老房子裡斑斑駁駁的古舊白牆,被一根一根的橫梁與木柱傾斜支撐著。這種表達手法有別於二十世紀初西方至上主義強調基本幾何形(如圓、方、線條等),並注重使用有限集中顏色的藝術主張。例如同樣以圓型和塊狀架構畫面,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的作品以完整、鮮明的幾何圖形證明藝術是可以脫離事物而存在,為藝術而藝術(圖1)。然而,王氏的藝術在隱約之中所表達的更多是一種純粹的東方文人情懷,在畫布上的符號是其來有自的,藝術家通過拆解傳統中國建築、明式傢具,研究如何以簡略而強烈的手段重新演繹中國古老文化。誠如著名藝評家蘇立文曾讚揚王氏藝術之所以獨樹一幟,在於他「結合了這種對人的感悟,其中包含他個人的天性和作為中國人的悟性」。
結合傳統 另闢蹊徑
本幅作品名稱出自一部初刊於明朝的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由當時的科學家宋應星所纂寫,是中國古代亦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宋氏透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現在看來,《天工開物》的突破不止彰顯在學術上,在廣闊的層面而言,它更加是對一個僵化了的科舉制度以至文化進行了大力的鞭撻。王懷慶似乎亦希望透過脫離傳統的捆綁,嘗試在基於自己的文化上開發一番新的藝術面貌。在此大尺幅畫布上,只見藝術家利用粗壯的線條建構「直、橫、折、彎」的塊面,含有一種折不撓,壓不彎的姿態,既令人聯想到傳統房子的橫梁木柱,又猶如中國的毛筆書法(圖2)。單一的墨黑色是主調,給人一種莊嚴、靜溢的感覺,幾筆碑刻法書的線條一錘定音地構建了主體,而肌底效果則充滿細微的變化:穿插在線條之間的點狀平衡了粗黑線條的震懾,而幾處如中國水墨畫皴擦的筆法(圖3),則好像古舊房子遺留下來的痕跡,隱含了歷史的滄桑感。
平面空間的張力
《天工開物(三)》在架構上摒棄以三維立體的手法去呈現事物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而是以「平面性」的技巧直接帶領觀者進入他的建築世界,對於這個抉擇,王氏有他的見解:「花了很多年科班,可以把物件塑造得十分『立體』了,而今,又花了不少力氣,再把物件畫『平』壓『扁』,目地只有一個:平面展開的東西,來的更強烈」。傳統建築和古典家具的榫卯結構以精密聞名於世,不需使用一顆釘,就能把各部分完美地裝嵌,但王氏卻刻意展現彎彎斜斜的幹枝和留有空隙的接扣位,「從而造成一種榫卯失效的『差異連接』」,在平面視覺上造成一絲絲的不穩定性,從而增強作品的豐富層次。西方抽像畫家,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與漢斯.哈同(Hans Hartung)同樣以幾何線條作畫,但和王氏的「平面式」建構不同,前者透過沉鬱的深黑筆觸探索光線與空間的關係(圖4),後者則注重畫面肌理完美的表現,以表達光影、明暗對比法的效果。(圖5)
王懷慶曾總結,「我更多地是在畫一種心靈空間,情感空間,而不是畫家具或房屋。我的畫不是靜物畫,也不是風景畫。」顯然,王氏的作品並不是一個建築空間,而是生存空間,是精神空間,是心靈空間。
- 吳冠中
王懷慶於1944年生於北京,自小已接受嚴格科班鍛鍊,從美術學院附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研究生課程,其中受提倡融合中西、發展中國藝術特色的吳冠中之影響尤其深遠。王氏自80年代中開始脫離具象繪畫,通過「建構」、「重構」和「解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和傢俱,發展出充滿個人色彩的藝術風格。是次夜拍呈現王氏其中的一幅恢弘鉅作——天工開物(三)(拍品編號76),充分展現藝術家藉高度濃縮的當代創作語彙,呈現出凝重而含蓄,具有深厚中國傳統藝術修養和精神氣息的作品。
抽象的藝術語彙 重新演繹中國古老文化
早年王氏走訪紹興,被江南水鄉特有的黑瓦白牆建築和清雅簡潔的傢俱風格深深吸引。在《天工開物(三)》中,藝術家以一道道長短不一、粗細有別、且縱橫排列的黑色線條作為骨幹,又以錯落散佈的點狀作穿插。畫面沒有任何具像的元素,卻不禁令人聯想到紹興水鄉的老房子裡斑斑駁駁的古舊白牆,被一根一根的橫梁與木柱傾斜支撐著。這種表達手法有別於二十世紀初西方至上主義強調基本幾何形(如圓、方、線條等),並注重使用有限集中顏色的藝術主張。例如同樣以圓型和塊狀架構畫面,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的作品以完整、鮮明的幾何圖形證明藝術是可以脫離事物而存在,為藝術而藝術(圖1)。然而,王氏的藝術在隱約之中所表達的更多是一種純粹的東方文人情懷,在畫布上的符號是其來有自的,藝術家通過拆解傳統中國建築、明式傢具,研究如何以簡略而強烈的手段重新演繹中國古老文化。誠如著名藝評家蘇立文曾讚揚王氏藝術之所以獨樹一幟,在於他「結合了這種對人的感悟,其中包含他個人的天性和作為中國人的悟性」。
結合傳統 另闢蹊徑
本幅作品名稱出自一部初刊於明朝的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由當時的科學家宋應星所纂寫,是中國古代亦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宋氏透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現在看來,《天工開物》的突破不止彰顯在學術上,在廣闊的層面而言,它更加是對一個僵化了的科舉制度以至文化進行了大力的鞭撻。王懷慶似乎亦希望透過脫離傳統的捆綁,嘗試在基於自己的文化上開發一番新的藝術面貌。在此大尺幅畫布上,只見藝術家利用粗壯的線條建構「直、橫、折、彎」的塊面,含有一種折不撓,壓不彎的姿態,既令人聯想到傳統房子的橫梁木柱,又猶如中國的毛筆書法(圖2)。單一的墨黑色是主調,給人一種莊嚴、靜溢的感覺,幾筆碑刻法書的線條一錘定音地構建了主體,而肌底效果則充滿細微的變化:穿插在線條之間的點狀平衡了粗黑線條的震懾,而幾處如中國水墨畫皴擦的筆法(圖3),則好像古舊房子遺留下來的痕跡,隱含了歷史的滄桑感。
平面空間的張力
《天工開物(三)》在架構上摒棄以三維立體的手法去呈現事物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而是以「平面性」的技巧直接帶領觀者進入他的建築世界,對於這個抉擇,王氏有他的見解:「花了很多年科班,可以把物件塑造得十分『立體』了,而今,又花了不少力氣,再把物件畫『平』壓『扁』,目地只有一個:平面展開的東西,來的更強烈」。傳統建築和古典家具的榫卯結構以精密聞名於世,不需使用一顆釘,就能把各部分完美地裝嵌,但王氏卻刻意展現彎彎斜斜的幹枝和留有空隙的接扣位,「從而造成一種榫卯失效的『差異連接』」,在平面視覺上造成一絲絲的不穩定性,從而增強作品的豐富層次。西方抽像畫家,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與漢斯.哈同(Hans Hartung)同樣以幾何線條作畫,但和王氏的「平面式」建構不同,前者透過沉鬱的深黑筆觸探索光線與空間的關係(圖4),後者則注重畫面肌理完美的表現,以表達光影、明暗對比法的效果。(圖5)
王懷慶曾總結,「我更多地是在畫一種心靈空間,情感空間,而不是畫家具或房屋。我的畫不是靜物畫,也不是風景畫。」顯然,王氏的作品並不是一個建築空間,而是生存空間,是精神空間,是心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