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ICHI INOUE (JAPAN, 1916-198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井上有一 (日本,1916-1985)

細節
井上有一
井上有一 (日本,1916-1985)

凍墨 日本和紙
130.9 x 180 cm. (51 1/2 x 70 7/8 in.)
1960年作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6年《井上有一全書業1949-1985(第一卷1949-1969)》 海上雅臣編 UNAC 東京 日本 (圖版,第60007圖, 第158-159頁)
展覽
1997年「First Time Showing 70」UNAC Tokyo 株式會社 東京 日本

拍品專文

漢字的書寫歷史源遠流長,上溯自甲骨文的起源時期,直至中國魏晉時期「尚韻書風」的興起,不再只是文字記錄的實用,而更是書寫者在「行書」時的精神體現及自我意識的覺醒,方始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書法」。並於西元6世紀傳入日本,逐漸發展為「書道」,與茶道、花道等共同成為日本禪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戰後的日本在文化上大量接觸西方現代藝術,藝術家們不再受捁於日本傳統藝術的固有形式,而渴望參與國際藝術的運動中,並保持傳統文化的美學動力,開展全新的藝術形態。其中,井上有一和另四位藝術家們一起在1952年成立了「墨人會」,旨在「將書道從根深蒂固的傳統形式中解放出來,注入現代藝術理念,由此推向國際舞臺。」

同時代的另一日本前衛藝術「具體派」的代表人物吉原治良以摒棄過往觀點及創作方式而見稱,鼓勵其學生創作意念嶄新的藝術形式。吉原認為書法受日本漢字約束,表達形態是有所限制。而井上有一在50年代初期歷經了初期非文字性的純抽象作品,以及將瓷漆取代傳統水墨的種種實驗後,頓領到文字仍是書法的靈魂:「漢字不是恒定不變的軀殼,是具有神性話語的,文字是能驚天地、泣鬼神的靈性之物。」於是他重回「行書」之路,以漢字為本,紙墨為媒,捨去傳統書道的形式及技巧,將「人的書法」和「寫的行為」作為創作之重心,將自我與行書合二為一。

本次拍品《龍》(拍品編號77) 則是井上有一在60年代初期的大成之作。在《書法解放》中,井上有一指出:「人的書法」是指書法家要從傳統書道的「技巧」和「法則」中解放出來,釋放人性的自由,成為個人語言的書法。在此作品中,井上有一捨棄傳統書法內容,而選擇單個漢字「龍」為書寫內容,除了此字的本身含義,他更著重字義和字形的關係,將「龍」的象形的意義與文字的抽象美感合二為一。井上有一放棄傳統的案頭上所用斗方大小之宣紙,定制巨幅宣紙,將紙張平鋪於地面,手提特製的硬馬毛製成的特大硬筆,在紙面用整個身體揮寫巨大的漢字。他亦使用了自己研發的黏結墨:將水性粘合劑稀釋後,與炭黑粉末調和後靜置後再使用。運筆的痕跡以墨點的濃重不同而躍然紙上,墨蹟鮮明的效果又呈現一種如宿墨般煙雨氤氳之氣特殊視覺效果。當井上有一置身於尺幅巨大的紙面時,整個身體的運動趨勢、能量爆發力隨著書寫動作而被記錄,亦體現行書者的精神狀態,將「寫的行為」注入其中,如同蛟龍潛海,遨遊天地之灑脫氣度。

同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行動繪畫及抽象表現藝術正值風行,其中不乏不少藝術家借鑒東方藝術形式,尤其書法的抽象力量來發展新的藝術風格。例如羅伯特‧馬瑟韋爾以潑濺墨與線性筆觸而發展抽象表現藝術。而井上有一將強烈的動作體驗及抽象藝術美感納入其藝術突破中,以極端的爆發力,為當時的這個國際潮流加入了亞洲的力量。井上有一打破了書道、行動藝術及抽象藝術的界限,將書法作為自由釋放自我的路徑,以動魄的節奏和氣韻來揮灑生命的律動,為現代藝術增添一筆精彩的東方篇章。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