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 AND RARE IMPERIAL ALBUM
A FINE AND RARE IMPERIAL ALBUM
1 更多
PROPERTY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清乾隆 御製「八徵耄念之寳記」冊 水墨紙本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御製「八徵耄念之寳記」冊 水墨紙本
4 7/8 in. (12.3 cm.) wide
來源
倫敦佳士得,2007年5月15日,拍品88號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此文為乾隆帝八十歲所作,以誌其高壽,由朝臣沈初錄於冊頁,卷末註有「臣沈初敬書」。沈初(1735-1791)備受乾隆器重,曾負責編修《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典籍。沈初之書法可參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2000年,頁92-93,圖版II-5。
此文洋洋灑灑,多次引用儒家經典《尚書‧洪範》,以抒其志,乾隆於文中提到七十歲時曾借杜甫詩句刻「古稀天璽之寶」印璽,又刻「猶日孜孜」印璽以提醒自己不可怠於政事,並感謝上天眷佑,得無大損,值此八十歲,特刻「八徵耄念之寶」印璽以誌其高壽及功業,又提到在位滿六十年時即當禪位,由於距歸政之期還有六年,故仍繼續治國,以萬民為念。文中又說未因八十高齡而智衰體弱,幸得天佑而身體時刻自勉不可鬆懈,以應猶日孜孜及五福五代堂二方印璽之含意,文中繼而指出漢唐以來得享八十高齡的天子不外三人,其中以元世祖忽必烈最為賢能,但仍不及乾隆五代同堂之鴻福,乾隆自知蒙天眷,深感應順天愛民,望子孫能效其榜樣,並說繼位子孫若有幸得享七十、八十高壽者可繼續用五印璽,望國運永保。
用來收藏「八徵耄念之寶」及「古稀天子之寶」兩方印璽的紫檀木盒外亦刻有同一篇御製文,可參看2000年曾於澳門展出《清代宮廷包裝藝術》,澳門藝術博物館,2000年,頁86,編號18。這套印璽及紫檀木盒的照片亦見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頁223,no. 182。同一篇御製文亦刻於另一盛有兩方碧玉印璽的木盒,見《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頁38,圖版1-20,圖1。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