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 MAGNIFICENT AND EXCEPTIONALLY RARE YANGCAI 'HUNDRED DEER' BLUE-HANDLED VASE, HU
A FINE MAGNIFICENT AND EXCEPTIONALLY RARE YANGCAI 'HUNDRED DEER' BLUE-HANDLED VASE, HU
A FINE MAGNIFICENT AND EXCEPTIONALLY RARE YANGCAI 'HUNDRED DEER' BLUE-HANDLED VASE, HU
A FINE MAGNIFICENT AND EXCEPTIONALLY RARE YANGCAI 'HUNDRED DEER' BLUE-HANDLED VASE, HU
3 更多
百祿千齡: 清乾隆 磁胎洋彩藍耳百鹿尊 蘇玫瑰 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亞洲藝術部這件絕妙佳瓷屬於一小批乾隆御製百鹿尊,其做工極為精湛,且飾藍彩螭耳,並綴黃彩。北京和台北故宮珍藏中,均有這款藍耳百鹿尊。台北曾於2008年舉行《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展覽,展品中有台北故宮珍藏的一對藍耳百鹿尊,詳見圖錄頁156-8展品51號(圖一),策展人廖寶秀相關的探討載於第25頁。北京故宮也有一件近似例,圖見馮先銘和耿寶昌合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選粹》頁279編號12(香港:1994)。另一例藍耳百鹿尊應是奉天宮(今遼寧瀋陽故宮)或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之物,現已納入南京博物院珍藏,它曾在該院1995年聯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的《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展亮相,詳見圖錄編號86。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珍藏一例乾隆藍耳百鹿尊,源於岩崎彌之助男爵(1851至1908年)與岩崎小彌太男爵(1879至1945年)舊藏,圖見《靜嘉堂藏清朝陶瓷景德鎮官窯の美》圖錄頁68編號58(東京:2006)。2005年5月,香港佳士得亦曾拍出一例乾隆藍耳百鹿尊(拍品編號2188)。 現存乾隆百鹿尊樣式多變,最常見者飾鎏金紅耳,如巴黎佳士得2017年12月13日拍賣一例,拍品98號(圖二),另有寥寥數例像本拍品般飾以藍耳,偶有無耳之作。以構圖和畫工優劣而言,該等作品落差頗大。因此,飾藍耳的上乘之作尤為突出,因為它們不僅採用了相同的琺瑯彩料和畫風,群鹿山林的佈局亦一模一樣。若詳加比對北京故宮、台北故宮、南京博物院、靜嘉堂珍藏與本拍品,即可發現各例的描寫手法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於,與北京、台北和南京藏品相比,本拍品和靜嘉堂藏品間或會對調雌鹿的顏色,如用白替代赤褐,反之亦然。除了偶爾調換顏色,所有藍耳瓶的群鹿佈局與畫風皆無二致。 此尊裝飾用的琺瑯彩料製備精良。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宮廷的專業作坊偶爾會將琺瑯彩料發往景德鎮御窯,同時也為宮內繪瓷作坊供應琺瑯彩料。早於雍正六年(1728年),清檔對此已有記載,類似的情況或許亦適用於乾隆朝的重器。但是,本拍品(及若干近似例)雙耳的湛藍之色殊不尋常。粉彩瓷大多採用普通的藍彩,而本拍品的藍彩較柔和明澈。但其瓶耳的藍色,亦見於故宮珍藏數例乾隆琺瑯彩瓶的軋道錦紋。以此色為地的瓷尊,可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9:珐琅彩、粉彩》頁36-38編號29-31(香港:1999)(編號30,圖三)。尊耳的這抹藍彩,也與飾黃彩螭紋與花卉紋的二例乾隆琺瑯彩盌之藍地十分接近:一盌由葛荻艾(Ernest Grandidier,1833-1912年)遺贈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圖見Xavier Besse所著《La Chine des porcelaines》頁127編號49(巴黎:2004);另一盌為中野忠太郎舊藏,經香港佳士得於2011年6月拍出(拍品編號3650)(圖四)。頗堪玩味的是,二盌也採用了百鹿尊雙耳的藍黃二彩為主色。這類百鹿尊不僅以精製琺瑯彩料見長,其畫工之了得,亦屬畫瓷高手所為,該等朝廷招攬的能工巧匠或在景德鎮御窯畫瓷,或供職於宮廷作坊。經過畫師的苦心經營,本拍品的草木和群鹿細節刻畫入微、錯落有致,其間巉巖林立、綠樹成蔭,筆意揮灑縱橫。此外,山林清溪亦生動寫實,作者更巧闢空間,讓群鹿徜徉嬉戲,構圖疏密得當。瓶身群鹿神態自然、動靜相隨,加上四周的山水格局,無不使人聯想起波希米亞耶穌會傳教士艾啟蒙(Ignatius Sichelbarth,1708-1780年)的《百鹿圖》卷(圖五),此畫現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珍藏。誠然,無論是人跡杳然的山水百鹿圖(如艾氏《百鹿圖》),或是群鹿數目較少的畫作,均深受乾隆皇喜受;以後者而言,可參見家喻戶曉的歐洲傳教士暨藝術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所作《苹野鳴秋》及《秋林群鹿》,前者經香港佳士得於2000年4月拍出(拍品編號518),後者亦於香港佳士得在2005年5月成交(拍品編號1207)。饒富興味的是,《秋林群鹿》(圖六)的畫面與本拍品及其近似例頗為接近。其中數鹿的神態,在瓷尊和絹本畫作均有出現。兩者均繪盤鬱虯曲的古松,立軸繪畫的前景有青綠怪石和溪澗,與瓷尊所見遙相呼應。 在前述《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圖錄中,策展人廖寶秀曾探討台北國立故宮的一對藍耳百鹿尊,當中提到她在《活計檔》發現的一筆記錄,《活計檔》乃紫禁城內務府(總管皇室大小事務)轄下養心殿造辦處所有承辦活計之檔案總匯。廖氏指出「百祿」尊(以「尊」名之是因此乃古青銅形制)燒造於乾隆初年,並提及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活計檔》的一筆記錄:「洋彩百祿雙耳尊一件,照樣燒造不要耳子。」(詳見前述《華麗彩瓷:乾隆洋彩》頁156編號51)。廖氏推想此處的「百祿」尊即「百鹿」尊,與台北故宮珍藏的一對藍耳尊相仿,並據此將二尊斷代為1738年的作品。惟須一提的是,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珍藏,是已發表無耳百鹿尊的孤品,圖見前述《靜嘉堂藏清朝陶瓷景德鎮官窯の美》頁69編號59(圖七)。此尊的畫工,與所有傳世藍耳百鹿尊(甚或所有較常見的紅耳百鹿尊)皆迥然有別。有人指出,乾隆皇於1738年恢復皇室秋獵,燒造百鹿尊或是為此誌慶。但清史專家歐立德(Mark Elliot)認為,乾隆皇其實是在1741年恢復行獵,詳見其著作《Emperor Qianlong-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頁64(紐約:2009)。北京故宮珍藏1741年郎世寧作《哨鹿圖》(圖八),堪可視為此說之佐證,因為畫中描寫的應是乾隆1741年首赴熱河行圍的光景。無論恢復秋獵的年份是1738或1741年,百鹿尊確有可能是紀念此事之作。這批百鹿尊雙耳選用的藍黃二色殊不尋常,似乎未見於別的作品,據此推論,這一小批藍耳尊確屬專門訂製,或特為紀念某種特殊的慶典。鑑於藍耳尊的畫琺瑯工精料絕,出自1741年的可能性較高,因為《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的作者在序中提到,台北故宮珍藏的上乘乾隆琺瑯彩或洋彩器中,以乾隆五年至九年(即1741至1744年)的製品居多。關於這批名瓷在乾隆時期的燒造年份,尚有一些其他的線索。近年來研究顯示,繪釉上琺瑯彩通景山水的上乘御瓷(如藍耳百鹿尊),僅見於陶瓷大師唐英(1682至1756年)執掌御窯期間。若然如此,則可料想這批百鹿尊應是燒造於1756年或之前。此外,林業強教授曾勠力鉤沉乾隆年號款樣式,而本拍品及近似藍耳尊的年款均與林氏歸納的「第六類」肳合,詳見其著作〈Towards a Dating Framework for Qianlong Imperial Porcelain〉,載於《東方陶瓷學會會刊》2009-2010年刊號74頁24。林氏認為,此類年款通用於1740年代末至1780年代末,但這一範圍或須稍加提前或延後(即有可能始於1740年代初)。觀乎已有的斷代線索,以本拍品為例的上乘藍耳百鹿尊,極可能燒造於1738至1756年期間。台北故宮珍藏一幅明人手卷《百祿圖》,繪近似的山林百鹿,並加插群仙。惟須注意的是,中國藝術題材中的「百」字,十居其九象徵數目之眾,而非實數。該畫的標題道出了百鹿題材的寓意。畫中和尊身所示的「鹿」,音同「祿」,祿者福也,寓意禎祥。故此,「百鹿」暗喻「受天百祿」。本拍品的構圖之中,還暗藏兩個「百」的線索:一者是畫中的柏樹,因「柏」與「百」同音;二者是混雜在褐鹿、赤褐鹿中之白鹿,而「白」亦諧「百」。頗堪玩味的是,百鹿尊上尚有雌雄白鹿數隻,蓋因白鹿乃大吉之兆。晉代學者葛洪(公元283至343年)《抱樸子》有「鹿壽千歲,與仙為伴」之言,另外亦有「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之說。由此可見,白鹿確為延年益壽之徵,代表厚福崇德。根據中國傳統文化,鹿尚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吉祥寓意。壽老常伴以梅花鹿、仙鶴、蟠桃與松樹,所以鹿及各物皆象徵長壽。此外,相傳鹿是惟一能覓得靈芝仙草的瑞獸。此尊繪五彩靈芝,襯以果實累累的桃枝,祈求長生不老之心呼之欲出。綜上所述,可見「百鹿」題材(配蟠桃和靈芝者尤然)飽含福壽康寧之願。這類百鹿尊描寫群鹿在嶙峋山石、蒼翠林木、蜿蜒清溪之中徜徉,既彰顯了畫師駕馭通景山水之功力,亦可重現皇家園林和圍場之景致,而鹿正是其間飼養的主要動物之一。早於青銅器時期夏商二代,統治者已有興建園林苑囿的傳統。秦始皇(公元前221至210年在位)據說還親自構思了長安(今西安)以西至西南的上林苑,毗鄰皇宮的園林則兼具休憩和行獵之用。漢武帝(公元前140至87年在位)曾擴建此園,並增設人工湖。部份水池專供群鹿飲用,除了鹿之外,園中還有各地運來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詳見N. Titley 與F. Wood合著的《Oriental Gardens》頁72(倫敦:大英圖書館,1991)。隋朝第二代君主煬帝(公元598至618年在位)亦曾在首都洛陽城外大興土木,打造皇家園林,並命人在園中養鹿。北宋徽宗(公元1101至1126年在位)同樣熱衷於造園,其開封御苑內飼養了各種珍禽異獸,其中不乏品種各異的鹿。在南宋都城杭州,君王皆好遊園,而《馬可波羅遊記》亦曾提到元代西湖岸邊有一大型園林,園中養鹿多種。鹿外型美觀,且品種多樣,所以自來是御花園內不可或缺的元素,也為皇家圍獵提供了獵物。早在入主中原之前,有組織的狩獵一直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皇太極(1636至1643年在位)是繼努爾哈赤之後的第二代清室君王,他曾於1630年在瀋陽(自1625年起成為滿清行政中心)設立圍場。1636年,他力陳倡行狩獵之故:「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他更預言,若真淪落至此,則清室滅亡之日亦不遠矣,詳見歐立德前述著作《Emperor Qianlong –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頁52。但說到開創清室每歲木蘭秋獮傳統之人,實則是康熙皇帝。他認為可借行圍厲兵治戎,考核軍紀營陣,故行獵之事宜以兵法臨之,切不可因行軍或親族之利便宜行事,詳見Jonathan D. Spence著作《Emperor of China – Self-portrait of K’ang-his》頁12-13(Harmondworth:1977)。乾隆亦深以滿族傳承為傲,但擔心這一傳統會被淘汰。他深恐旗人會被中原文化同化,無復往昔的驍勇善戰。狩獵對君王和扈從而言或是賞心樂事,但就繼承和發揚騎射技巧,乃至練習調兵遣將,圍獵同樣意義重大。由此可知,鹿及獵鹿的題材對乾隆來說別具意義,乾隆年間諸多宮廷畫和裝飾藝術品(涵蓋瓷器以至掐絲琺瑯等其他材質)便是最佳例證。這類題材寓意禎祥,且與滿族的重大傳統息息相關。但表現手法能與藍耳百鹿尊媲美者少之又少,而本拍品正是其中的巔峰之作。
清乾隆 磁胎洋彩藍耳百鹿尊 青花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磁胎洋彩藍耳百鹿尊 青花六字篆書款
尊敞口,口下漸廣,垂腹,圈足。肩兩側對稱飾藍地黃彩螭龍耳。腹通景繪百鹿圖,山林中松桐映掩,桃樹碩果纍纍,溪水淙淙,靈芝、花草叢生。蒼松下梅花鹿三五成群,或奔跑,或憩息,或相偎,或嬉戲,或覓食,姿態各異,一派祥和靜逸、生機勃勃的景象。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17 1/2 in. (44.5 cm.) high, box
來源
蘇格蘭貴族珍藏,入藏於1920年代以前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此器造型源自明萬曆時期的大罐,器形規正,筆繪生動細膩,為乾隆朝重要的大型陳設器。「百鹿尊」又稱「百祿尊」,因為鹿與「祿」諧音,寓加官進祿之意;鹿為仙禽,與瑞草靈芝、桃、松桐象徵長生不老、松鶴延年之意願。

此百鹿尊是乾隆早期宮廷製作最華美的瓷器,如果把尊上的紋飾展開,猶如一幅山水畫卷展現眼前,表現了清皇朝重要的狩獵活動木蘭秋獮。木蘭為滿語,意為「哨鹿」,秋獮指秋天打獵。這是自康熙二十二年起幾乎每年秋天都舉辦的大典,這並非為了狩獵娛樂,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康熙皇帝為鍛煉軍隊,在承德以北開闢狩獵場,每年秋季狩獵時用八旗兵頭戴鹿頭,在樹林裡口學鹿啼叫,引誘異性,鹿出之則合圍獵殺。乾隆皇帝對此「祖制」甚為重視,還命宮廷畫師郎世寧把實況記錄下來,景德鎮工匠就照著這些畫卷,把這清皇朝重要的活動重現於百鹿尊。

更多來自 繁華似錦-乾隆彩瓷三絕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