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GHLY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LACQUERED SPINDLE-LEG TABLE
A HIGHLY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LACQUERED SPINDLE-LEG TABLE
A HIGHLY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LACQUERED SPINDLE-LEG TABLE
2 更多
五代/北宋 黑漆曲柵足翹頭案柯惕思二零一八年中秋於藍橡農莊坐椅傳入古代中國之前,為席地而設的几案尤為普遍。出土墓葬文物及圖文記載顯示,几案的風格富於變化,其中一款具修長的柵足,下裝托泥。一千多年之後,近似的几案已增至與椅子相配的高度。但自宋代以降,這種廣泛使用的形制很快銷聲匿跡;加上傳世之作在近代難得一見,同類的几案已漸為世人遺忘。惟其如此,近來發現的一例珍罕五代曲柵足翹頭案,正是為這類歷史悠久的几案溯本求源的大好時機。自周代以來,各式几案常在祭祀儀式中用來置放供品、酒器等物。後世的書籍、繪畫中,仍有這些早期形制的身影,一則是為了薪火相傳,二來也是以古為師。明代《三禮圖》便是一例,書中有房俎和椇俎(圖一)的圖示:根據房俎的解說,「周以房俎,其制足間有橫有拊,似乎堂後有房也」;而椇俎為「殷俎,曰椇,讀曰矩,曲橈七足,枳椇之樹,其枝多曲,殷俎足似之。」此外,《考工記纂注》亦繪一曲柵足翹頭案。證諸考古發現和周代以降的畫作,此類直柵足或曲柵足矮案曾經一度極為普遍,前後風行數百年之久。及至漢代,此類几案已融入世俗生活的各個範疇。出土漢墓磚畫有三例曲足案,背景為日常生活的諸多場景。至於其他磚畫和壁畫中的描寫,近似几案一般為烹煮、進食而設,或當作據案而坐的憑几。漢室基本上已一統天下,但亡國後江山再次四分五裂;當時雖時局動盪,但以傢具傳承來說,其發展進程仍一脈相承。山東出土的三國(公元220 至280 年)墓葬文物中有曲柵足矮瓷案一例,其外露的榫卯採用的正是接合腿足與案面的標準樣式;甘肅省嘉峪關曾出一批三國壁畫,其飲宴場面也設有同類几案。再者,甘肅出土的五胡十六國(公元304 至439 年)古墓壁畫中,也有柵足案的描寫,足下接起伏有致的托泥。此外,隋代古墓亦曾出土一例白釉瓷案,其制式為較早期的翹頭案(圖二)。除了用作几案,此形制還可權充其他用途,上文提到的憑几便是一例。此外,它還可用作坐具;以《女史箴圖》長卷中皇上探訪妃子一幕為例,其平頂帷帳牀前便有為皇上而設的曲柵足條几。此畫傳為活躍於晉代(公元265 至420 年)的顧愷之所作,至於此畫的斷代,以及是否為顧氏原作摹品,學者仍有爭議,但對於此乃唐初之前的作品已有共識。毋庸置疑的是,畫中條几的風格,應與顧氏生前通用的制式相差無幾。唐代名畫《伏生授經圖》中也有一件近似的矮書案,案上置筆硯,年邁的伏生正展卷觀讀(圖三)。伏生乃一代名儒,秦始皇焚書坑儒之際,他將《尚書》暗藏壁中,後為漢帝之師。畫中矮案曲足翹頭,與較早期的例子如出一轍。另一幅五代衛賢繪《高士圖軸》,畫中老儒在書案前讀書,矮案同樣曲足翹頭,與佳士得拍賣的漆案相似(圖四)。唐宋年間,為席地而設的几案,逐漸增至與座椅相配的高度,形制相近而腿足較長的几案於焉應運而生。從當時的畫作看來,几案增高後常須額外的固定配件。南宋《豳風七月圖》有一幕描寫高士據案而坐,案下飾如意牙條;其腿足雖呈古風,但托泥與連接案底的斜棖之間,安一橫棖以作固定。《寫梅花詩意圖卷》繪一文人閒坐大畫案前,案頭微翹,下飾如意牙條;其三彎腿的柵距更密,而且用類似的交叉斜棖固定。從這兩幅畫看來,古代矮案的形制顯然已按椅具高度加以調整。縱觀宋元兩代,這批古意盎然的几案與釋道二家亦淵源甚深。若干近似例見於南宋《五百羅漢圖》;此作整套百幅,一者描寫主持戰沒者供養的羅漢,其身前正是一張朱漆三彎腿柵足翹頭長案。在南宋《三官圖軸:天官》中,天官在台座上據案而坐,案下亦接曲柵足(圖五)。元代永樂宮壁畫中有多名仙人,其身前也有近似的高供几。南宋金處士《十王圖》中,有一冥王在案前審判死者;其曲柵足的樣式頗不尋常,若非佳士得是次拍賣的矮案風格相若,觀者很可能會斷言此乃畫家憑空臆想之作!及至明代,古式柵足案基本上已消失無蹤,繪畫或出土文物方面的線索亦幾近於無。但明末清初著作中仍有一些零星記錄,證明此類制式尚不至於湮沒無聞。文震亨曾曰天然几貴乎「飛角處不可太尖,須平圓,乃古式。照倭几下有拖尾者,更奇,不可用四足如書桌式。」到了明代,日本人仍沿用從中國引進的唐宋几案形制,而江南文人亦對日本漆傢具青眼有加。周二學對這款早期几案讚譽不絕:「畫案,有宋元退漆、斷紋,周邊嵌銀絲方勝,不用四足,即案面拖尾著地,一邊略飛卷,便看畫承軸,制最奇別。」「拖尾」這一古雅之說,應是形容古時的柵足。它也為腿足外捲的几案原型提供了一些線索,就此可證諸明代《伏生授經圖》中的明式案,此例的靈感很可能來自圖四所示的早期制式。無論如何,這款几案雖以古風遺韻備受十七世紀方家推崇,而當時或許尚有數例傳世的宋代古案,但能流傳至今者少如鳳毛麟角。上文闡述了古代柵足案漫長的嬗變之路,以說明這件佳士得珍品的歷史脈絡。除出土文物之外,作為日用傢具傳世的近似例屈指可數。李汝寬撰著的《Oriental Lacquer Furniture》中,收錄了一件品相接近的珍罕漆案(圖五),作者將之斷代為唐代製品。佳士得拍品案底之漆料,經碳十四檢測為五代之物,這一結果與其形制的悠久歷史及風格演變皆不謀而合。此外,南宋《十王圖》所描繪的案子,也為佳士得拍品特有的柵足樣式提供了生動的佐證。近十年來,早於明代的傢具在市場上紛紛亮相,其斷代俱以銘文或漆料的碳十四檢測為依據。相比之下,這件佳士得珍品仍一枝獨秀、罕貴無匹,看來此物定將成為中國傢具史上柵足古案的經典之作。
五代/ 北宋 黑漆曲柵足翹頭案

FIVE DYNASTIES-NORTHERN SONG DYNASTY (907-1127)

細節
五代/ 北宋 黑漆曲柵足翹頭案
案面長方型,側面上下邊沿起陽線,兩端安翹頭,下接曲柵足各五支,承梯型足。通體髹黑漆,結實透亮,裂紋如皮膚肌理,露披胎麻布。
19 1/2 in. (49.5cm.) high,
41 in. (123.5 cm.) wide,
14 3/4 in. (37.5 cm.) deep
來源
2000 年代初購於日本

拍品專文

此拍品經Rafter GNS Science 碳14 檢測(測試編號No. PH/RC11/233;2011 年3 月28 日),證實與本圖錄之定年符合。

更多來自 不凡- 宋代美學一千年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