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棕紫端石,太史式硯,池呈一字,池上方有一高眼。硯背呈抄手樣斜下,斜面高下錯落共二十九眼柱,其中二十八個羅列一側,有若二十八星宿,另一眼柱懸居一隅,如皓月當空,與星宿相互輝映。彷彿曹植詩中所道:「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之情景。
端石產於廣東肇慶,肇慶古稱端州,故名。端石為中國自古以來最珍貴的硯材,自唐代開始取之製硯,尤盛於宋代。端石密度適中,易發墨又不損毫,其自然生成的石紋多樣,以「石眼」最具特色並受珍視。「石眼」為天然石核,以圓正明媚、色彩紛繁、暈層重疊狀若鴝鵒(八哥)眼者最佳。宋歐陽修《硯譜》:「端硯出端溪…有鴝鵒眼為貴」。
清宮舊藏一方端石從星現,硯背眼柱多至六十餘柱,其側壁鐫行書銘,款:「軾」,故曾被認為是北宋大文豪蘇軾之舊物。其硯首鐫清高宗銘,配有訂製御題木盒,並曾載於《西清硯譜》卷八頁廿九,足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北京故宮博物院另有一方宋代的端石硯,硯背
有六十三個眼柱,亦被視為稀世珍品。此硯的質地、石紋與該二例十分類似,形制、尺寸與後者尤其相似。此硯的石眼數量雖較少,但多數又大且圓,輪廓分明,翠綠中帶赭、碧等色,且中心帶瞳,光彩明瑩,為鴝鵒眼,符合了清人吳繩年《端溪硯志》中對石眼的最高評價:「眼貴碧而不貴黃,貴圓不貴長,貴陽不貴陰」。流通領域中能遇此佳硯,實屬難得。
此硯配有花梨硯座、硯蓋,及日本木盒。據木盒蓋內及蓋板上的題字可得知此硯近百年內於日本流傳的歷史。木盒蓋內有銘,為下田胡山於明治十三年(1938)所題,其中說明此硯曾先後為日本漢學家長尾雨山(1864-1942)、歌人松永周二(1884-1972)所得。盒內蓋板雙面共有三段題銘,皆為小野鍾山(1880-1952)所題,其中兩段為明治十八年(1943)年題。銘中小野鍾山敘述了下田胡山因急需用錢故需割愛此硯予松林雅台之事。小野鍾山,號研山,為知名漢學家、書法家,善劍道,尤以研究文房四寶聞名。
端石產於廣東肇慶,肇慶古稱端州,故名。端石為中國自古以來最珍貴的硯材,自唐代開始取之製硯,尤盛於宋代。端石密度適中,易發墨又不損毫,其自然生成的石紋多樣,以「石眼」最具特色並受珍視。「石眼」為天然石核,以圓正明媚、色彩紛繁、暈層重疊狀若鴝鵒(八哥)眼者最佳。宋歐陽修《硯譜》:「端硯出端溪…有鴝鵒眼為貴」。
清宮舊藏一方端石從星現,硯背眼柱多至六十餘柱,其側壁鐫行書銘,款:「軾」,故曾被認為是北宋大文豪蘇軾之舊物。其硯首鐫清高宗銘,配有訂製御題木盒,並曾載於《西清硯譜》卷八頁廿九,足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北京故宮博物院另有一方宋代的端石硯,硯背
有六十三個眼柱,亦被視為稀世珍品。此硯的質地、石紋與該二例十分類似,形制、尺寸與後者尤其相似。此硯的石眼數量雖較少,但多數又大且圓,輪廓分明,翠綠中帶赭、碧等色,且中心帶瞳,光彩明瑩,為鴝鵒眼,符合了清人吳繩年《端溪硯志》中對石眼的最高評價:「眼貴碧而不貴黃,貴圓不貴長,貴陽不貴陰」。流通領域中能遇此佳硯,實屬難得。
此硯配有花梨硯座、硯蓋,及日本木盒。據木盒蓋內及蓋板上的題字可得知此硯近百年內於日本流傳的歷史。木盒蓋內有銘,為下田胡山於明治十三年(1938)所題,其中說明此硯曾先後為日本漢學家長尾雨山(1864-1942)、歌人松永周二(1884-1972)所得。盒內蓋板雙面共有三段題銘,皆為小野鍾山(1880-1952)所題,其中兩段為明治十八年(1943)年題。銘中小野鍾山敘述了下田胡山因急需用錢故需割愛此硯予松林雅台之事。小野鍾山,號研山,為知名漢學家、書法家,善劍道,尤以研究文房四寶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