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LEE (SINGAPORE, B. 1963)
JANE LEE (SINGAPORE, B. 1963)
JANE LEE (SINGAPORE, B. 1963)
JANE LEE (SINGAPORE, B. 1963)
3 更多
李綾瑄 (新加坡,1963年生)

歸屬系列1 – A部分

細節
李綾瑄
李綾瑄 (新加坡,1963年生)
歸屬系列1 – A部分
壓克力 裝置 (共五十二件)
每件: 不同尺寸
整體: 33 x 652 cm. (13 x 256 3 in.) (51)
2011年作
來源
聖德拉姆泰戈爾畫廊 新加坡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亞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聖德拉姆泰戈爾畫廊開立之作品保證書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number of pieces for Lot 121 is now 51 in total.This change is also reflected inside the certificate of authenticity issued by the artist's representative gallery, Sundaram Tagore.
拍品編號121的總件數已更新為51件,並已反映在代理藝術家的聖德拉姆泰戈爾畫廊所開立之作品保證書上。

榮譽呈獻

Jessica Hsu
Jessica Hsu

拍品專文

「我選擇大膽、強烈、歡樂和鮮艷的色彩,來反映我當下的情緒狀態。我正處於人生的舞台,感到非常幸福。此時此刻,我感到無比豐足、喜悅、甚至勇氣……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有關利用顏色來反映我各種情緒這個觀點」
— 李綾瑄
女性與自我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造就的。」
—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
本季佳士得誠意介紹數件精選作品,由幾位值得注目的東南亞女藝術家所創作,這幾位藝術家對地域視覺藝術美學的發展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令東南亞藝術界更添創造活力。以下的介紹未能盡錄所有優秀作品,也絕非權威機構的官方記錄,未有涵蓋所有東南亞女藝術家的藝術實踐,而是作為一盞聚光燈,以表揚她們的貢獻。
女性在現代東南亞藝術中甚為重要, 經常被描繪成幾類形態,如勒邁耶 ( Le Mayeur ) 筆下艷媚的峇里舞者或古那彎 (Hendra Gunawan) 畫中的藍皮膚誘人美女,她們經常成為作品的主題,而非其藝術再現的創造者。以下幾位東南亞女藝術家的作品就是絕佳的例子,每位創作者就個人身份認同,並以不同的選材、題材或創作方式作為藝術媒介。最簡單的手法成為內在沉思的複雜界限,把這些散居東南亞的女性的個人經歷練成藝術佳作。馬來西亞藝術家納迪婭.芭瑪德阿吉 (Nadiah Bamadhaj) 採用了為人所共識的形象,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怪物美杜莎,她被宙斯污辱後,更被雅典娜懲罰,把她的頭髮變成萬蛇亂舞,但人物的臉部卻是藝術家的自畫像。這個視覺主題是由手繪剪紙層層覆蓋而成,暗示更高權力的不公正,並刻劃了她的親身經歷,在印尼被邊緣化的社區面對種種爭扎。《不,我真的很好》(拍品編號 122) 反映了芭瑪達佳的內心世界和東南亞的文化氛圍,一如瑪莉娜‧克魯斯 (Marina Cruz) 的彩繪連衣裙,靈感來自她的祖母為她的母親和阿姨製作的小裙子,也揭示了地域文化遺產和親密的家庭關係,表達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保護這些價值的願望。克魯斯憑這些意外發掘到的傳家之寶,鑄造出作品《勞拉缺席 II》(拍品編號 124),以世代血統來體現文化和歷史,仿如出土的歷史文物。
李綾瑄的《歸屬系列1 – A部分》(拍品編號121) 中五十二件高度雕塑作品,或許看似帶有形式主義的軌跡,實則由李氏的個人身份主導,作為她的情緒和奇想的指標。李氏在其藝術生涯早期多次使用紅色,這與她的家鄉新加坡有關,因為在那裡紅色常令人聯想到民族主義。再者,印尼藝術家克麗絲汀‧嬡珠 (Christine Ay Tjoe) 手上的畫布,它的功能幾乎與羅夏克墨漬測驗一樣,就個人和社會經驗而產生的主觀情緒和對周遭環境的反應,幾乎完全塑造了她的畫作。在《我的獨白3》(拍品編號120) 中,藝術家以其經典視覺方言描繪仿如人像般的圖形,結合凹版乾點和油畫技術,使她的作品具有即可識別的特質 — 看似互相對抗,或承認彼此;她的作品沒有任何東西是完全肯定的,就像人生一樣。
此外,堪稱其中一位最有前途的菲律賓年輕女藝術家安妮‧卡比格丁 (Annie Cabigting),她的作品《藝術不只是畫畫 (根據Matthew Higgs作品所作)》(拍品編號123) 則邁向另一個方向。她以向其他藝術家致敬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如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和路易‧科爾德羅 (Louie Cordero) 等等,她在作品中將這些客體隔離,藉此質疑我們獨一無二的存在的這種想法。有趣的是,作為女藝術家,她經常選擇重新呈現西方男藝術家的作品,這或許是她提出質疑的個人方式:為何從來沒有著名的(東南亞)女藝術家呢?
儘管這五位藝術家雖各有不同的藝術軌跡,但她們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涉的場境,創造了全新的空間,來領會她們那套獨特的視角和藝術實踐如何滲透到我們對當代世界各個層面的理解,並為地域文化結構作出寶貴的貢獻。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