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藍釉,為元代景德鎮創燒的單色釉新品種,係採用青花鈷料於高溫下燒成。元代藍釉器十分稀少,目前存世元代藍釉瓷器約二十餘件,其中包括1998年安徽繁昌縣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藍釉膽瓶及藍釉三足爐(參見《元瓷之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頁77-78)、1964年中國河北省保定市永華路南小學建築工地出土元代藍釉描金雲葉紋匜(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香港,1999年,頁68-69,圖62)、1988年出土於中國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北麓風景路元代遺存藍釉白龍蓋罐、藍釉白龍紋硯盒(參見《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頁70-71,圖6-7)等品類,由是可知元代藍釉器有純藍釉、藍釉描金(金彩)及藍釉白花三個品種,而其中並無藍釉金彩龍紋器類,則本拍品則為元代藍釉金彩龍紋類孤品,與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藏1988年出土之孔雀綠釉金彩龍紋硯盒相類,參見《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頁71,圖8,為元代顏色釉金彩御用器皿。
據《元典章》卷五十八「雜造」條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於元立國次年,「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二十日,御史臺承奉尚書省劄付,欽奉聖旨:節該今後諸人,但係瓷器上並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裏遍行榜文禁斷者。欽此。」因爲元初即禁止於瓷器上繪金彩紋飾,而使得今日藍釉金彩瓷器十分的稀少。查閲目前公私著錄之元代藍釉金彩瓷器,僅有安徽歙縣博物館藏1982年歙縣元代窖藏藍釉金彩爵盃、浙江杭州市考古所藏1987年杭州市出土藍釉金彩爵盃各一件、河北省博物館藏1964年保定市出土藍釉金彩梅花紋盌(參見葉佩蘭著《元代瓷器》,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頁121,圖201-203),以及前述北京故宮所藏藍釉描金雲葉紋匜共四件,而本拍品不僅成爲目前所知的第五件藍釉金彩瓷器,而且為國際市場上唯一一件可以流通之元代藍釉金彩器物。
另《元史·卷七十八·輿服一》又記,「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冬十有二月,定服色等第,詔曰:『比年以來,所在士民,靡麗相尚,尊卑混淆,僭禮費財,朕所不取。貴賤有章,益明國制,儉奢中節,可阜民財。』命中書省定立服色等第於後。一,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許服龍鳳文。龍謂五爪二角者。」則元代藍釉器中的龍紋,成為御用之標誌,無此紋飾則為民用,如前述1998年安徽繁昌縣元代窖藏出土藍釉器即是。而景德鎮1998年集中出土的元代瓷器遺存,則為元代宮廷御用器皿。本拍品所施的藍釉金彩龍紋,表明其爲元代御用品類,且未見同類器物發表,珍若拱璧。
據《元典章》卷五十八「雜造」條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於元立國次年,「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二十日,御史臺承奉尚書省劄付,欽奉聖旨:節該今後諸人,但係瓷器上並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裏遍行榜文禁斷者。欽此。」因爲元初即禁止於瓷器上繪金彩紋飾,而使得今日藍釉金彩瓷器十分的稀少。查閲目前公私著錄之元代藍釉金彩瓷器,僅有安徽歙縣博物館藏1982年歙縣元代窖藏藍釉金彩爵盃、浙江杭州市考古所藏1987年杭州市出土藍釉金彩爵盃各一件、河北省博物館藏1964年保定市出土藍釉金彩梅花紋盌(參見葉佩蘭著《元代瓷器》,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頁121,圖201-203),以及前述北京故宮所藏藍釉描金雲葉紋匜共四件,而本拍品不僅成爲目前所知的第五件藍釉金彩瓷器,而且為國際市場上唯一一件可以流通之元代藍釉金彩器物。
另《元史·卷七十八·輿服一》又記,「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冬十有二月,定服色等第,詔曰:『比年以來,所在士民,靡麗相尚,尊卑混淆,僭禮費財,朕所不取。貴賤有章,益明國制,儉奢中節,可阜民財。』命中書省定立服色等第於後。一,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許服龍鳳文。龍謂五爪二角者。」則元代藍釉器中的龍紋,成為御用之標誌,無此紋飾則為民用,如前述1998年安徽繁昌縣元代窖藏出土藍釉器即是。而景德鎮1998年集中出土的元代瓷器遺存,則為元代宮廷御用器皿。本拍品所施的藍釉金彩龍紋,表明其爲元代御用品類,且未見同類器物發表,珍若拱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