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件鬲鼎内壁鑄有一字族徽,以及「父己」兩字,是為該族的一位名己的父輩所作之意。此族徽十分罕見,已知僅見兩例。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有一件鼎,鑄有和此器一樣的族徽和銘文,應為同一人所作,唯銘文磨損較甚,著錄於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台北,1978年,第八卷,頁 692-93。
東京出光美術館藏有一件與此器十分近似的鬲鼎, 所鑄銘文不同,見《開館十五周年紀念展圖錄》,1981年,頁235,編號1009。其它近似例可見Nathanael Wessén舊藏一件,載於Karlgren及Wirgin著《Chinese Bronzes》,斯德哥爾摩, 1969年,圖版 2,以及賽克勒舊藏例,曾展出並載於《Selections of Chinese Art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華美協進社,1966年11月15日至1967年2月15日, 圖錄編號 3。陝西省長武縣棗園村西周遺址出土有一件似例的鬲鼎,載於《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第四冊,圖版 160。
東京出光美術館藏有一件與此器十分近似的鬲鼎, 所鑄銘文不同,見《開館十五周年紀念展圖錄》,1981年,頁235,編號1009。其它近似例可見Nathanael Wessén舊藏一件,載於Karlgren及Wirgin著《Chinese Bronzes》,斯德哥爾摩, 1969年,圖版 2,以及賽克勒舊藏例,曾展出並載於《Selections of Chinese Art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華美協進社,1966年11月15日至1967年2月15日, 圖錄編號 3。陝西省長武縣棗園村西周遺址出土有一件似例的鬲鼎,載於《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第四冊,圖版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