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張大千 秋日山居 設色金箋 鏡片 一九七〇年作
題識:爰翁庚戌(1970)年中秋後作。
鈐印:大千父
畫家畫背又題:秋日山居。
註:此幅作品為藏家家族在巴西聖保羅時所得。藏家的祖父與大千先生成為私交摯友後,藏家家族便從此與大千先生建立起了聯繫。
23 5/8 x 17 ¾ in. (58.4 x 43.2 cm.)
來源:於巴西聖保羅直接得自畫家本人
23 5/8 x 17 ¾ in. (58.4 x 43.2 cm.)
來源
Acquired directly from the artist in Sao Paolo, Brazil.
更多詳情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張大千在畫法上跳出傳統中國山水的藩籬,開始嘗試潑墨技法。此技法流傳近千年,其基礎可上溯到唐代畫家王洽(?-805)與顧況(約725-814)的畫風。張大千旅居海外時的生活經歷為他開拓了眼界,使他接觸到彼時在中國還並不廣為大眾所知的藝術風格。全新的文化體驗與地理風情更是無疑成為了畫家創新的巨大動力,塑造了他揮毫瀟灑,意蘊豐富的潑墨風格。在一九六零年代初期,張大千進一步在潑墨風格中融入了潑彩元素。雖然張大千時常有意識地仰賴中國傳統藝術作為根基,但另一方面卻又勇於超越傳統,正如他曾自云:「爰翁寫雲山,不襲元章父子、房山、方壺一筆,自開法門。」
《秋日山居》將傳統與現代抽象表現形式融合一體,房屋淡影以簡筆疏疏勾勒,而濃郁的植被則用大面積的潑墨寫意來體現,以墨定形,營造出一種輕盈流動的氣韻。畫面以墨氣酣暢的海藻綠與石青色為主體,又加以绛紅點綴細節,並在金箔紙上以淺白色強調雲霧氤氳的意境,使整體氣勢恢宏,蒼茫雄厚。
這幅創作於一九七零年代的《秋日山居》乃張大千藝術生涯中的巔峰與集大成之作。潑灑前半生所學,多年的專注與研習,終引領張大千走向潑墨技法,以爐火純青之勢繪製壯麗山河與萬千錦繡。張大千潑墨之作,既有墨色的自由流淌滲化,又有極難控制的潑墨過
程,兩者交融,以墨色濃淡來在畫布上營造層次感與空間感,開創了其獨有的,極具個人代表性的藝術風格,奠定了張大千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拍場告示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at the title on the reverse was written by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