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於經歷二十世紀初百家爭鳴以尋求改良的中國繪畫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1949年以後,新的藝文政策要求「藝術為人民服務」。「如何讓藝術為人民服務」以及「如何描繪現實生活」成了「新中國畫」發展的重要課題。1954年起,國畫家們在官方的組織之下舉辦了多次大規模的外出寫生運動,其中包括數次出國訪問寫生(圖1),打破了以往畫家創作僅僅對古摹寫、經營位置的創作模式。1960年代,在日益濃厚的政治氛圍下,「新國畫」轉向描繪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下和樂生活的景象,以及更多帶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色彩。祖國的壯麗山河、社會主義建設、革命聖地及毛澤東詩詞等皆融入了「新國畫」山水之中,革命題材蔚然風潮。
李可染,作為新國畫的代表人物,在這一變革中從未停止探索和創新。李可染出生於江蘇徐州,十三歲始畫山水,以臨摹王翬山水畫作品為起點。1929年他入讀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後改名為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此期間主修油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寫實基礎。1943年受聘於國立藝專教授中國畫。在他早年的水墨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畫作風格與技法受石濤、八大山人與清初四王的影響,山水畫風格簡約清淡而又筆墨縱肆的,而人物畫筆簡藝濃。
新中國成立後,在新的藝術思潮下,李可染也決心走出傳統,
「為祖國河山立傳」的豪情壯志成了他山水作品的轉捩點。從1954年開始,李可染數年來多次參與長途寫生,足跡遍及江南、黃山、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創作出許多秀麗多姿的山水作品(圖2)。進入到六十年代,在濃厚的政治氛圍下,革命浪漫主義題材也融入到李可染的創作中,以革命聖地和毛澤東詩詞意境創作的作品肇始於此,《萬山紅遍》、《井岡山》(圖3)、《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在此時期誕生,成為畫家在狹窄的政治空間中堅持創作的寫照。與此同時,在人物畫方面,傳統的高仕、僧侶、仕女、神仙等主題亦被勞工、農民、牧童等平凡人物所取代,畫作中多呈現喜氣、正向與輕鬆、明亮之氣息(圖4)。李可染深厚的傳統功力融合西方寫生技法,進而產生獨有的李家風格,為中國山水人物畫的發展確立了不可忽視的里程碑。
1949年後「新中國畫」的發展,令中國畫一改描繪畫家出世的內涵精神樣貌,轉變為入世的寫實主義體現,是近現代中國繪畫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捩點。本次呈現的亞洲重要私人收藏李可染之六幅重要作品橫跨三十年,既包括罕見的早期傳統山水,又包含五十年代描寫城市街景的愜意之作,及六十年代以毛澤東詩詞、祖國河山為主題的壯麗山水,更有滿懷激情寫就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憑藉這一批作品,我們可以回顧1949年前後中國繪畫所發生的變化,更可以管窺近代重要畫家在全新社會語境下所作出的藝術轉向。
李可染,作為新國畫的代表人物,在這一變革中從未停止探索和創新。李可染出生於江蘇徐州,十三歲始畫山水,以臨摹王翬山水畫作品為起點。1929年他入讀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後改名為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此期間主修油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寫實基礎。1943年受聘於國立藝專教授中國畫。在他早年的水墨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畫作風格與技法受石濤、八大山人與清初四王的影響,山水畫風格簡約清淡而又筆墨縱肆的,而人物畫筆簡藝濃。
新中國成立後,在新的藝術思潮下,李可染也決心走出傳統,
「為祖國河山立傳」的豪情壯志成了他山水作品的轉捩點。從1954年開始,李可染數年來多次參與長途寫生,足跡遍及江南、黃山、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創作出許多秀麗多姿的山水作品(圖2)。進入到六十年代,在濃厚的政治氛圍下,革命浪漫主義題材也融入到李可染的創作中,以革命聖地和毛澤東詩詞意境創作的作品肇始於此,《萬山紅遍》、《井岡山》(圖3)、《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在此時期誕生,成為畫家在狹窄的政治空間中堅持創作的寫照。與此同時,在人物畫方面,傳統的高仕、僧侶、仕女、神仙等主題亦被勞工、農民、牧童等平凡人物所取代,畫作中多呈現喜氣、正向與輕鬆、明亮之氣息(圖4)。李可染深厚的傳統功力融合西方寫生技法,進而產生獨有的李家風格,為中國山水人物畫的發展確立了不可忽視的里程碑。
1949年後「新中國畫」的發展,令中國畫一改描繪畫家出世的內涵精神樣貌,轉變為入世的寫實主義體現,是近現代中國繪畫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捩點。本次呈現的亞洲重要私人收藏李可染之六幅重要作品橫跨三十年,既包括罕見的早期傳統山水,又包含五十年代描寫城市街景的愜意之作,及六十年代以毛澤東詩詞、祖國河山為主題的壯麗山水,更有滿懷激情寫就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憑藉這一批作品,我們可以回顧1949年前後中國繪畫所發生的變化,更可以管窺近代重要畫家在全新社會語境下所作出的藝術轉向。